高松婴(聚) 发表于 2014-10-20 18:10

国发十号文件之后的四十六号文件今日公布!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46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
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
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但总体规模依然不大、活力不强,还存在一些
体制机制问题。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增强人民体质、
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激发活力,充分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有效竞争的
市场格局,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
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
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微观事务管理。
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创新服务方式,强化市场监管,营造竞争有序、平
等参与的市场环境。
发挥市场作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完善市场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与创造力,提供适应群众需求、丰富
多样的产品和服务。
倡导健康生活。树立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延长健康寿命,
提高生活品质,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推动形成投资健康的消费理念和充
满活力的体育消费市场。
创造发展条件。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
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破除行业壁
垒、扫清政策障碍,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
注重统筹协调。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良性互
动作用,推进体育产业各门类和业态全面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
合,实现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 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
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对其他产业带
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 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
重要力量。
——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
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
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体育产品和
服务层次更加多样,供给充足。
——产业环境明显优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健全,标准
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 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
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
5 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
二、主要任务
(一)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取消不合
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取消
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加快全国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
革,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有关政府部
门要积极为各类赛事活动举办提供服务。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
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
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
推进职业体育改革。拓宽职业体育发展渠道,鼓励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
业化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完善职业体育的政策制度体系,扩
大职业体育社会参与,鼓励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
水平。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改进职业
联赛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俱乐部的市场主体作用。
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
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
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鼓励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
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增强大型体育场馆
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
(二)培育多元主体。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完善政策措施,加快人才、资本
等要素流动,优化场馆等资源配置,提升体育产业对社会资本吸引力。培育发展
多形式、多层次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加快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
业协会作用,引导体育用品、体育服务、场馆建筑等行业发展。打造体育贸易展
示平台,办好体育用品、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博览会。
引导体育企业做强做精。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
业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支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提
升服务贸易规模和水平。扶持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等企业发展。
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鼓励大型体育赛事充分进行市场开发,鼓
励大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挖掘品牌价值。扶持一批具有市场
潜力的中小企业。
(三)改善产业布局和结构。
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体育产业,打造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
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基地,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东、中、西部体育产业
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壮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集群。
支持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江河湖海、山地、沙漠、草原、冰雪等独特的自然资源
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
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着力
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
育服务业,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
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积极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采用新工艺、新材料、
新技术,提升传统体育用品的质量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抓好潜力产业。以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
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集体项目,推动产业向纵深发展。对发展相对滞后的足
球项目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
球。以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为突破口,促进健身休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制定冰
雪运动规划,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一批冰雪运动场地,促进冰雪运动繁荣
发展,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
(四)促进融合发展。
积极拓展业态。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
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
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
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
促进康体结合。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
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
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发挥
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鼓励交互融通。支持金融、地产、建筑、交通、制造、信息、食品药品等企
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鼓励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运动健身指导技术装备、
运动功能饮料、营养保健食品药品等研发制造营销。在有条件的地方制定专项规
划,引导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
码头等设施。
(五)丰富市场供给。
完善体育设施。各级政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
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
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
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
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在城市社区建设15 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
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
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
发展健身休闲项目。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
山攀岩、射击射箭、马术、航空、极限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
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
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
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
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以竞赛表演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
体育赛事。推动专业赛事发展,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
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在各地区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
类体育比赛,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加强
与国际体育组织等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精品赛事。
(六)营造健身氛围。
鼓励日常健身活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都应实行工
间、课间健身制度等,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鼓励单位为职工健身创造条件。组
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为群众提供体质测试服
务,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鼓励实施学生课
外体育活动计划,促进青少年培育体育爱好,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
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推动场馆设施开放利用。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
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
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
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使用率。
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各级各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
效果,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培育体育消费观念、养成体育消费习惯。积极支持
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推广体育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
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政策措施
(一)大力吸引社会投资。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
服务。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产品、服务等企业
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
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鼓励各类金融机
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增加适合中
小微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支持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推
广和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政
府引导,设立由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体育发
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给予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鼓
励保险公司围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户外运动等需求推出多样化保
险产品。
(二)完善健身消费政策。
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
要加大投入,安排投资支持体育设施建设。要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
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公共体育
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服务。鼓励引导
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进一步研究鼓励群众健身消费的
优惠政策。
(三)完善税费价格政策。
充分考虑体育产业特点,将体育服务、用品制造等内容及其支撑技术纳入国
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体育企业,减按15%
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提供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经认定取得非营利组织企业
所得税免税优惠资格的,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体育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
告费支出,符合税法规定的可在税前扣除。落实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创意和设计
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企业从事文化体育业按3%的税率计征营业税。鼓
励企业捐赠体育服装、器材装备,支持贫困和农村地区体育事业发展,对符合税
收法律法规规定条件向体育事业的捐赠,按照相关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
除。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可享受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体
育场馆等健身场所的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
(四)完善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
各地要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
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
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 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 平方米执
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凡老城区与已建
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的,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通过
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
场所等建设群众体育设施。鼓励基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在老城区和已
建成居住区中支持企业、单位利用原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建设用地兴办体
育设施,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项目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
地;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营性体育设施项目,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可采取协
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五)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
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体育产业专业,重点培养体育经营管理、创意设
计、科研、中介等专业人才。鼓励多方投入,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校
企合作,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支持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培训。加
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建立体育产业
研究智库。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互为补充的多层次人才奖励体系,对创意
设计、自主研发、经营管理等人才进行奖励和资助。加强创业孵化,研究对创新
创业人才的扶持政策。鼓励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产业工作。鼓励街道、社区聘用
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
(六)完善无形资产开发保护和创新驱动政策。
通过冠名、合作、赞助、广告、特许经营等形式,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场
馆、体育赛事和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提升无形资产创造、运用、
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强体育品牌建设,推动体育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开发科技含
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
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推进相关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健全
体育产业领域科研平台体系,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支
持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
略联盟。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牵头承担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研
项目。完善体育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科技成果产
业化。
(七)优化市场环境。
研究建立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创新市场运行机制,推进赛事举办权、赛
事转播权、运动员转会权、无形资产开发等具备交易条件的资源公平、公正、公
开流转。按市场原则确立体育赛事转播收益分配机制,促进多方参与主体共同发
展。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除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外的其他国内外各
类体育赛事,各电视台可直接购买或转让。加强安保服务管理,完善体育赛事和
活动安保服务标准,积极推进安保服务社会化,进一步促进公平竞争,降低赛事
和活动成本。
四、组织实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各地要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
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发展改革、体育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
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分析体育产
业发展情况和问题,研究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落实体育产业
发展相关任务要求。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的项目和区域,建立联系点机制,跟踪
产业发展情况,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
(二)加强行业管理。
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清
理和废除不符合改革要求的法规和制度。完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和统计制
度。建立评价与监测机制,发布体育产业研究报告。大力推进体育产业标准化工
作,提高我国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加强体育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实体育产
业工作力量。加强体育组织、体育企业、从业人员的诚信建设,加强赛风赛纪建
设。
(三)加强督查落实。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具体实施
意见和配套文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本意见的情况进
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
2014 年10 月2 日

口外人 发表于 2014-10-20 21:09

本帖最后由 口外人 于 2014-10-20 21:40 编辑

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群众性休育健身运动的开展普及、轮滑马拉松的春天来了。早在两年前高老师及轮滑精英对轮滑和体育运动的思想、认识在这个《意见》中有所体现。看来党中央采纳了高老师为代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人士的意见制定了政策。这个政策有划时代的意义。怀柔轮马的前景一片光明。我们这儿夏季气候凉爽,兰兰的天上白云飘,适合轮滑骑行。近两年还有承办冬奥会的体材,京津后花圆的区位优势,相比成本较低的优势;可惜我没有实力,如果在我们这儿建个轮滑骑行营地前途大大地好。欢迎高老师来我们这儿考察,发现商机,点石成金。我最担心的就是象过往的其他行业,一轰而上恶性竟争、劣币驱i逐良币,让投资者损兵折将。

高松婴(聚) 发表于 2014-10-22 11:04

johnxu 发表于 2014-10-21 15:19
什么春天呀?看高老师的微薄,给这个哗众取宠的文件提出了很多很多的质疑。

一个政府文件,与具体的一个运动项目的竞赛模式,相距甚远。但46号文件指明了未来 群众赛事的运作模式。在这里转载此文件,更多的是激励 民间北京轮马巡回赛 的合法性,并基于政府支持的未来!

加油!进一步勘查可能举办的地域,把 BJIT 做的更好!

高松婴(聚) 发表于 2014-10-22 11:01

14057 发表于 2014-10-21 22:11
高老师,明年怀马能回归吗?大约在几月呢?

当初怀马设计,就是为了 后APEC 时代 的预留 体育产业标识性 活动之一,并属于 地属拥有自主版权(参见国发2014-10号文件)的。
只是今年政府的重心在于 APEC会议上,我们就不去“捣乱”……
至于时间,我个人倾向于春天。另外还要看 WIC中国站,2015有没有新的申办城市。

高松婴(聚) 发表于 2014-10-20 18:14

虽然我们轮滑运动未被点名,但国际的流行趋势——尤其是最近举办的亚洲轮滑锦标赛首设“轮滑马拉松”项目,不能不说是对公路轮滑的一次推动!

各地政府,都跃跃欲试,拓展当地体育产业新局面!

本帖之所以迟到晚间才发,就是某地领导进京寻找体育产业增长点,我再次将“轮滑马拉松”和 申办WIC中国站推荐过去!

何晕尾 发表于 2014-10-20 21:34

您说得对,轮滑的春天今天又来到了,虽然文件没提到轮滑,但不等于没有轮滑。请深刻领悟“户外运动等”,矮马呀,等是什么?就是轮滑呀。等了46个文件,今天终于等到了。啧啧。推激动了,把持不住了都。

sulinxue2013 发表于 2014-10-20 21:39

:victory::victory:{:1_1:}

johnxu 发表于 2014-10-21 10:51

本帖最后由 johnxu 于 2014-10-21 10:52 编辑

确实是个好消息!
不过要做到德国慕尼黑、法兰克福等城市那样,每周都有一次警车开道,千人轮滑刷街,我估计中国10年内没有一个城市能做到。

johnxu 发表于 2014-10-21 15:19

何晕尾 发表于 2014-10-20 21:34
您说得对,轮滑的春天今天又来到了,虽然文件没提到轮滑,但不等于没有轮滑。请深刻领悟“户外运动等”,矮 ...

什么春天呀?看高老师的微薄,给这个哗众取宠的文件提出了很多很多的质疑。

何晕尾 发表于 2014-10-21 19:33

本帖最后由 何晕尾 于 2014-10-21 21:36 编辑

奥,原来是我太没幽默感了。

14057 发表于 2014-10-21 22:11

高老师,明年怀马能回归吗?大约在几月呢?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国发十号文件之后的四十六号文件今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