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么?
转一个别人的文章, read the last paragraph... that's shocking to me!在这种风声鹤唳的市场状况下做这么大的投资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确实没人知道什么时候是见底… 其实类似的机会在中国现在也非常多,在香港上市的20多家内地地产商的股票从年初到现在普遍下跌了80-90%...2007年如日中天的那些公司现在去问问,哪一家都缺钱。我们内部也经常debate是不是可以在中国做类似的deal… 欧个人认为,撇开财务上的因素,法律体制的区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澳洲做这种recapitalization的投资的好处是法律健全,人家要是破产了,公司拥有的所有资产确实就通过非常规范的法律程序归债权人了(这些资产还是非常非常之前的,如果接手的投资者有足够的holding power能够渡过目前的这个经济危机—2-3年左右吧)。
但是在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地产公司按照非常规范的法律程序破产的先例…因为历史发展的原因,国内的很多地产公司还都属于第一代创始者的控制之下…还并没有完全按照公司制的体制来运作--尽管大多数公司在赴港上市之前按照西方Corporate Finance的体系包装了一下,但是只要看看公司创始人在公司的绝对控股比重,就知道作为外来股东和财务投资者,所能施加的影响力有多么有限了。
市场好的时候,大家一起发财,相安无事,但是如果公司真的面临破产,我很难想象这些白手起家,把公司当作自己孩子的第一代企业家会那么爽快地就说不玩了然后把公司的资产拱手让出供债权人清算…能在中国地产界做大的企业家,那都不是等闲之辈,基本都是白道黑道通吃的…绝对没那么简单…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好多在2006-07年买了内地地产商CB (Convertible Bond-可转债)的西方投资者现在很痛苦的原因,因为再完美的合同,如果无法执行,还是废纸一张。
听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07年的时候某家香港投资银行给一家内地地产商发行一CB, 投资合同有几百页厚,估计花费了香港很多律师/会计/投行分析师的很多心血,开发商很爽快地就签了,然后拿到了钱
– 当时形势一片大好,上市在望,
同行的股票飙升,房子也卖得很快。
结果过了一年,这家投行银行要履行提前赎回债券的权利(Put Option), 拿着这个合同去找这家开发商要钱,人家说:“什么? 我欠你钱么? 说老实话,当初签字的时候我都没看过这个文件,你们让签我就签了…现在要钱肯定是没有的”。像这种跨境融资的合同,如果在中国的法院打官司,那么没有个1-2年是下不来的(谁胜诉还不一定),如果在香港的法院打,似乎执行起来又有问题,因为所有的资产都在内地…This is China… (个人见解)。
TIC
上周时被问到同样的问题.唯一不同的是, 早在两年前我涉入中国市场时已经知道, THIS IS CHINA!我作CB 的通常做法是2X collateral, buy property at 1/2 of price of NAV with repo as secuirty.房价掉一半, 仍旧保险.房产早已过户, 不存在法院诉讼问题. CB的CONVERSION不计算价值.当然, 在好的市场时很难谈成.
开始就理解中国, 遇到坏的市场国内的人的作法并不惊讶. 早就在防范之中了. 毕竟, 这是我的祖国, 我的人民,, 我的故乡. 借用BLOOD DIAMOND电影的一句话, TIC "这是中国, 我的故乡".没有鲨鱼的敏感就不要到海里觅食. 太专业了 看不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