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来:踩着轮滑去灾区
这是一个80后大学生的青春传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学生,23岁的新疆小伙魏来,足蹬轮滑,肩挎背包,向都江堰“飞驰”而去。
其后的十几天里,他机缘巧合地成为国家救援队的“外援”,随队转战都江堰、绵竹汉旺、北川等极重灾区,在救援第一线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接受了责任与尊严的洗礼,协助援救出80余人,其中包括“可乐男孩”薛枭、“阳光姑娘”马小风、“手机女孩”卿静雯……救援结束后,魏来悄然离开。
回到成都,魏来仍心系灾区。为了帮助灾区同胞,他自费前往深圳、北京等地寻找合作企业,却因为自己一直的“默默无闻”,被部分企业误解,遭遇“信任危机”。直到2008年12月1日,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给学校寄来表扬信,魏来的事迹才被公之于众。
魏来的故事迅速感动了身边的人,鲜花和荣誉纷至沓来。他成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第一个获得“院长特别奖”的学生,被推举成为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候选人……媒体也纷纷给他冠以“新疆好男孩”、“魏来战士”等称号,大力报道。 面对这些“迟来”的荣誉,魏来保持着淡定和低调。他现在关心的,是怎么样去寻找合作的机会,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传奇,已经是魏来的过去;创业,才是魏来的未来。
“我已经不滑轮滑了,我现在骑摩托。”2月20日,穿着一身红色赛车服的魏来说。他最后一次穿轮滑鞋上街是在2008年9月,一个警察把他挡下来,告诉他穿轮滑是不能上街的。从此,爱好极限运动的他就改变了自己的“代步工具”。 那双灰黑色的轮滑鞋被丢在阳台上,积满了灰尘。但是,那段用轮滑滑出的青春记忆,在魏来的脑海里却清晰如昨……
“我活着回来再找你拿包” 魏来在灾区
时间回到2008年5月12日,一个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那天下午,是学校轮滑学会的活动日。魏来早早就带着他心爱的轮滑鞋,来到了指定场所。
2点28分,大地的剧烈摇晃打乱了一切活动的正常秩序。经过最初的混乱后,同学们聚集在室外,收音机成为他们唯一的信息来源。“最初收音机里报的震级是7.6级。”魏来回忆说。
此时,收音机里传出了一段改变魏来人生的话:“都江堰的一栋教学楼垮了。不管你在哪里,请拿起身边的手机发短信,那边缺人!”电台女主持竭力想保持语调的平静,但魏来仍然“用耳朵‘看’到了她的眼泪掉在地上”。他在一瞬间被打动了,“我觉得自己非去不可!”
魏来跑回寝室,背上了自己的登山包。由于经常参加户外运动,他保持着一个习惯——包里随时备有饮用水、食物、证件等出行装备,以便随时出发。此时,这个习惯派上了用场,大大缩短了他的准备时间。
魏来对都江堰并不陌生,一年前的“五一”节,他所在的寝室组织过一次旅游,地点就是都江堰的青城山。学校外面就是成都到都江堰的成灌路,南北走向,都江堰在北面,约有四五十公里远。“轮滑鞋的极限速度是每小时20公里,我最快两小时就能到!”魏来穿上轮滑鞋,一路往北疾驰而去。
和喧闹的校园相比,公路上安静得有些可怕。魏来奋力向前滑着,耳边只听见风的声音。
不知道滑了多久,路上的车开始多起来,有私家车也有出租车。魏来知道,那是成都的市民在自发前往灾区运送伤员。此时,天上开始下雨,轮滑鞋一遇到下雨天就滑不动了。他不愿半途而废,搭上了一辆前往都江堰的私家车。
来到都江堰时,魏来不知道当时几点,“天已经完全黑了,整个城市漆黑,被雨水浇灌着,来往车辆的车灯,照在路边人的脸上,他们眼神空洞,直直地盯着这个突然变成废墟的城市……”
当时他能做的,就是为成都赶来的司机当向导,在大雨中寻找受伤的群众,再把伤员运回成都去。
在成灌公路上来回几趟后,他们来到了都江堰市新建小学。魏来决定进学校看看,一走进去,他就被让人窒息的救援现场震撼了,“学校里到处是哭声,每往里走一步,哭声就大许多。”
魏来当即决定,留下来!他折转身,把包放回车上,给司机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我活着回来再找你拿包!”然后,头也不回地走进了校园。
魏来没想到,那个不知名的司机从此坚持每天给他打一个电话,叮嘱他注意安全。13天后,他们在华西医院重逢,司机亲手把包交还给他。 魏来和国家救援队在一起 回到新建小学,魏来上下奔走,却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此时,一个护士的身影出现在他面前,“暴雨如注,她拿着输液的器械,却没有打伞。”魏来猛然想起当天是护士节,眼眶一热,自然而然地就把自己的伞凑了过去。
护士没有回头,直接往废墟里走去,魏来跟上她的步伐,亦步亦趋地为她撑着伞。走进去后他才发现,废墟中心是一个深坑,一些孩子就被压在里面。魏来跟着护士往深坑里走,偶尔会碰到废墟中的尸体,“恐惧立刻就会从和尸体接触的那个部位,迅速向全身扩散开来。”
护士为一个被压在废墟里的小女孩挂好了点滴,魏来连忙接过点滴瓶,帮小女孩举着,充当起了临时的“点滴瓶支架”。“我不知道要举多久,我只知道必须举下去,直到她获救。”魏来说。
这一“举”就是一个晚上。13日早上,小女孩被成功救出。魏来继续留在废墟中心,忙着搜寻幸存的生命。
温家宝总理来了,随同他一起来的,还有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国家救援队。已经救援了一夜的武警队员撤了下来,魏来没有撤。他进入现场时间早,对现场比较熟悉,在他的指点下,救援队可以尽快确定哪里有幸存者,可以为援助争取宝贵的时间。
13日中午,新建小学的救援接近尾声,救援队接到总理的命令,决定撤离都江堰,前往绵竹汉旺镇东汽中学。魏来跟着队员们,走出了他奋战了十几个小时的废墟。
“这是哪儿?我该往哪儿去?”看着四周陌生的人群,魏来忽然感到茫然。此时,国家救援队的人员已经登上军车,就要出发了。“跟上去,他们专业!”魏来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召唤,跳上了一辆军车。
车上的搜救队员刚刚取下头盔,露出的面孔虽然陌生,眼神却让魏来觉得熟悉——毕竟已经并肩战斗了一个上午。“我是志愿者!”魏来对车上的队员说。队员们的眼神亲切起来,不但没有赶他下车,还把补给品分给他,让他好好休息。
在绵竹汉旺镇的东汽中学,魏来成了国家救援队的“候补队员”。他很想去前线,但救援队不允许魏来进入危险地带,为此甚至没收了他的安全帽——那可是出入危险地带的通行证啊!魏来的任务是在安全地带监测余震——将几个矿泉水瓶子装上泥土平放,如果瓶子晃动,魏来就发出消息通知队友。
“这个任务虽然安全,但是极度枯燥。”魏来说。为了让更多的专业救援队员进入现场救援,他主动承担起大部分观测任务,有时候一盯就是几个小时,困了就脱掉外套,让夜里的寒风把自己吹醒。
17日,救援队来到了北川。由于进县城的公路被山体阻断,魏来和救援队员一起,肩挑手扛,把沉重的工具搬进现场。
魏来在绵竹和北川期间,参与救出的人员中,有许多人们在日后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手机姑娘”卿静雯、“可乐男孩”薛枭、“阳光女孩”马小风等。
“我做的都是小事,和救援队员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我不是英雄,但是我见证了英雄。”魏来说。因为有这个想法,再加上怕远在新疆的父母在电视直播里看到自己替自己担心,他在救援中一直很低调,总是有意识地躲避记者的镜头。
救援期间,魏来还见到了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军委郭伯雄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近距离接受了他们的现场指导。这些都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23日,搜救工作结束,魏来踏上了回成都的路。“我继续留在那儿也帮不上什么忙,只可能成为他们的累赘。再加上我也很想去看看我们救出来的那些孩子。”于是,他和队长张健强等少数几个人告别后便悄然离去。 “我的真诚付出却未得到一丝信任”
“穿着一身半旧的迷彩服,面容憔悴,就像周星驰在《长江七号》里的造型。”同寝室好友李楠这样描述刚刚回到学校的魏来。
魏来很快发现,自己无法安安静静地留在学校。一种强烈的情感驱使他去看望那些被营救出来的人。
他来到华西医院,见到了薛枭,也见到了卿静雯。出乎他意料的是,他们已经接受了截肢手术。这让魏来感到深深的内疚,“我总觉得如果能早一分钟把他们救出来。他们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了,也许就不用截肢了吧。”魏来像患了强迫症似的,不断回忆营救他们的场景,检讨哪些环节还可以做得更好。
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去华西,用自己的钱买东西,给卿静雯等人送去,想帮助他们。直到6月底,他花光了所有的钱,负债累累,才不得不中止了这样的行为。
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魏来在老师和家长面前选择了沉默。他只把这些告诉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像祥林嫂那样,一遍一遍地讲,讲得痛哭流涕。”
暑假过后,魏来升入大四,他开始重新设计自己的“创业梦”。“从大一开始,我就在思考创业的项目。地震中有太多家庭在一夜之间一切归零,于是,我就开始想,是不是可以把我的项目和灾区援助结合起来!”魏来计划在学校搞一些服务项目,让灾区的同学在课余时间来打工挣钱,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项目本身是不盈利的,具有公益性,赚的钱还可以帮助灾区人民。”
2008年11月,魏来怀揣着自己的计划书,带着父母给他的一万多元钱,前往深圳寻求合作。然而,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好几家公司都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他踌躇再三,终于说出了自己作为志愿者的经历。但由于没有任何影像资料作证,所以几乎没有公司相信他。在与一家公司沟通时,他甚至让同学通过快递寄来了自己的“宝贝”——国家救援队送给他的一套救援服。但外表看起来如消防队服一样的衣服并没有为他换来信任。在深圳失败后,他来到北京。北京公司也不愿出资,甚至有人怀疑他是骗子。“我没想到我曾经的真诚付出,却得不到一丝信任。”魏来觉得很委屈。 “我本来是实力派却被包装成了偶像派”
站在北京街头,魏来欲哭无泪。带来的钱快花完了,走投无路之下,他想到联系救援队。因为手机丢了,他只有通过上网查询通话记录的办法去找联系方式。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一个队员的电话。这次通话成为魏来命运的转折点。
“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魏来和救援队员们见了面,并且住进了队长的家里。救援队员在听到魏来的遭遇后,十分惊讶,为了证明魏来的事迹,他们开始从大量的影像资料中寻找魏来。值得庆幸的是,虽然魏来“躲避镜头的技巧很高超”,但还是有一些照片和视频拍到了他。
12月1日,当魏来还在从北京前往成都的火车上时,电子科技大学党委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表扬信。这封信客观而详细地描述了魏来在地震中的表现。“我们很吃惊,完全不知道学院还有一位抗震救灾的‘地下英雄’。”成都学院院长罗正祥说。此前,因为地震期间无故离校,再加上考试挂科,魏来还曾经受到了系里的一个学分警告处分。
学院对魏来的情况进行核实之后,他收获了“迟来”的鲜花和荣誉。去年底,他成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第一个获得“院长奖”的学生,还被推举成为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候选人。
在“院长奖”的颁奖现场,魏来发表感言,说自己是个幸运儿,能够有机会到灾区,亲眼目睹灾区人民在大灾面前的英勇表现,也亲身经历了可歌可泣的抗震救灾的战斗。他还说,这个奖项是颁给大家的,他不过是代表大家来领而已。
发言完毕,礼堂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很多同学和老师,都流下了眼泪。
2009年2月,媒体蜂拥而至,开始大力报道魏来的故事,他被冠以“新疆好男孩”、“魏来战士”等称号。在自己的事迹得到承认后,魏来却开始理解那些曾经误解他的人,“我当时连策划书的格式都不知道,项目策划也做得简单粗糙。我如果是公司的老总,也不会把钱交给这样一个空有热情的志愿者。”
魏来一直把国家救援队当作自己的榜样,“他们救那么多人,却很少被媒体报道。”他想保持低调,但现在却不得不高调起来。魏来多次用“尴尬”来形容自己的处境,“我本来是个实力派,现在被包装成偶像派了。”他告诉记者,自己此前所做的选择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从来没有想过要靠这些东西来求得外界的赞同,“不管大家对我是赞扬还是批评,我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作为大四学生,魏来必须面对自己的未来。他告诉记者,目前正在做一个网站,名字叫做“希望”,“我要靠实力开创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借地震来炒作,这个项目和地震没有直接的关系。”
魏来手中有一段拍摄于去年5月12日夜里的视频,这是他进入灾区后最早的影像资料:天空中下着大雨,魏来在废墟里为埋在废墟中的女孩充当“输液瓶支架”,因为寒冷,他的身体一直在剧烈地抖动,但他没有挪动半步…… 魏来说:
“因为我会轮滑”。
——当人们问他为什么在第一时间赶去灾区时,魏来说。
“他们是国家队,我就是个候补队员。我,是他们的一个大累赘”。
——当问他和国家队一起救援有什么感想时,魏来说。
“其实躲镜头也是一个技术活呢。”
——当有人问及他为什么躲避所有的摄像机镜头时,魏来说。
“我留了啊,他们都知道我叫大学生!”
——当很多人好奇的问他为什么不留下自己的姓名时,魏来说。
“这是为以后工作打基础。搞软件的哪有不加班的?哪有按点吃饭的?哪有一日吃三餐的?”
——对自己为了省钱给受伤的群众买慰问品,一天只吃一顿饭的行为,魏来如此解释。
“有人回来告诉我说像因特尔的新品发布会。”
——在院长“特别奖”颁奖仪式后,魏来说。
“评选材料太长了,起码要看半个小时。如果我是读者我也不会看的。”
——成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后,魏来如此评价自己的申报材料。
“我体会到了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小心,我也会对生活多留意,多注意。”
——这是魏来从灾区找到的一本小学生写字本上看到的一句话,他说,这句话使他思考了很多。 ■记者手记
关于魏来 关于未来
关于魏来,记者还收集到一些细节,虽无法写入正文,但罗列出来仍然很有意思。
他成绩普通,表现平平,在地震前获得的唯一“官方荣誉”,是学校2006年度软件设计大赛的优胜奖。获奖的软件叫“和魏来大战五百回合”,名字有点无厘头,其实是个棋类游戏。
他常跷课,尤其是他自己觉得没有意思的课。他所在的计算机系流传着一个关于他的经典段子——老师上课点名:“魏来。”学生齐答:“未来。”
他上大学后,每年都交入党申请书。
他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把创业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一点一直没有动摇。为了“练兵”,他曾经与电脑商情报等机构合作,组织过多次活动。
他喜欢极限运动。常上“天涯”和“网易”等网站。偶像是窦文涛,那档叫《文涛拍案》的节目几乎期期不落。
……
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细节中,我们如何看待魏来?叛逆小子?或是玩世不恭的怪才?他的老师和朋友说,魏来就是个普普通通的80后大学生。
当灾难降临,魏来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个人形象的华丽转身。我们恍然间发现,原来大家一直在误读魏来——他的身上,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的优秀品质。于是,我们开始给他鲜花,给他荣誉,试图解读他的行为。
态度转变间,有一个问题值得警惕:过度的重视与诠释,有没有可能是另外一种误读?
魏来说,他所作出的选择,都出于内心真诚的需要。关于未来,他有自己的设计。学院院长罗正祥也说,魏来首先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他希望媒体能够保持冷静。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远远地祝福他,而不再打扰他吧。 老师同学眼中的魏来
“他特别能折腾!”李楠是魏来的室友,从大一开始,他便见识了魏来“折腾”的本领:他免费给校外的网吧做网管;他和《电脑商情报》、《电脑爱好者》合作,组织过不少活动;他设计过很多“创业”项目,每个项目都会倾注全部的热情……
2006年的“五一”长假,李楠曾经在魏来的“蛊惑”下,一起干了件“傻事”——骑自行车回家。李楠的家在三台县,距离成都约有200多公里。他们早上7点从学校出发,到达目的地时已是当晚10点。休息了一天,第三天又骑回学校。从这件事情中李楠认识到,“魏来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想到了就会一腔热忱地去做,而且会坚持到底。”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在“5·12”那天,当李楠听说“魏来踩着轮滑去都江堰了”的时候,一点也不吃惊,“那是他的风格”。
在魏来的宿舍楼下,停放着一辆红色的简易摩托车,那是魏来的“坐骑”,据说是他自己打工挣钱鼓捣出来的。在他的书桌上,零散地放着书本、水杯、安全帽。除了专业书,还有《初级日语》,以及一本厚厚的《魔兽世界任务完全收录》。他向室友解释说,因为觉得日本的企业管理中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所以想学学日语。一枚观音像章挂在书桌旁,上面刻着“2007年5月6日”,那是寝室一行人去都江堰和青城山旅游的留念。
另一位室友纪青回忆说,魏来从灾区回来那天穿着国家救援队的衣服,头发很长,样子很憔悴,“就像《长江七号》中的周星驰”。从灾区回来后的魏来仿佛变了个人,大家问他到底在灾区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不论怎么问他都不回答。室友们不知道魏来到底经历了什么,会让从前那个开朗的他变得如此沉默。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魏来慢慢解开了这个心结,开始向同学一点一点地讲述那段经历。纪青逐渐发现,和地震前相比,魏来变得更加坚强,更能应付各种压力了。纪青认为,魏来自身具备的勇敢和善良,让他能与救援队伍坚守在一起,从而有了那段经历。
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院长罗正祥眼中,魏来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虽然他比同龄人想法多一点,勇气大一点,更顽皮一点。他告诉记者,魏来“很有特色”,学校老师对他的感觉是又气又爱。在魏来的寝室,学院学生科的赵老师说:“这孩子学习成绩一般,绝对不是老师眼中传统的乖学生。但他思维活跃,喜欢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时会在校园里摆个小摊,攒点零用钱。”随即,他指着角落里的小冰柜说:“这是魏来的,跟他那辆小摩托车一样,都是他摆摊赚钱买的。”
由于回校后魏来一直沉默,所以当学院收到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表扬信时,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因为在此之前,计算机系刚刚因为魏来地震期间一直未归而给予他一次学分警告。大家都不明白,为何魏来从来没有为自己辩解。“后来他告诉我们,在受处分时也曾感到委屈,但是一想到救援队的无私,便释然了。”罗正祥对魏来的这种平常心十分赞赏,他说从魏来身上看到了充满希望的一代,“魏来让我看到了勇敢、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爱国爱民、不怕艰辛等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品格和素质。在关键时刻,这些素质能让他们担起重任。”罗正祥认为,魏来不仅深入到抗震救灾第一线,而且坚持到了最后,“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苏宇白纲)
《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5日第5版 看起来有点传奇啊
敬佩敬佩 看过后,不想说什么
肯定的是有点感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