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在吉林长春的一家冰场,一个9岁的小女孩踩着冰刀颤巍巍地向前滑行。“滋溜。”脚下一歪,摔了个大跟头。她用小手在冰面艰难地撑起身子,继续打着趔趄滑个不停。25年后,昔日的滑冰少女早已成为短道速滑世界杯3000米女子接力冠军。如今她又肩负起国家体育总局“北冰南展”的使命,成为青岛冰上运动无闻的开拓者。这个与时间赛跑的冰上精灵,就是山东省青岛市短道速滑教练刘晓颖。
4分18秒524!3000米世界杯接力冠军
“东北的冬天零下30多度,在地上泼点水,一个小冰场就有了。”刘晓颖出生于冰雪运动之城吉林长春,儿时由于身体较弱,父母便让这个好动的“假小子”从9岁起学习短道速滑。“冰刀面也就1厘米那么窄,还能在冰上滑来滑去,当时感觉特别酷。”
是继续上学还是专心练体育?这是一年后摆在刘晓颖面前的第一道选择题。“我喜欢在冰上的感觉。”思考了4天后,她毅然踏上短道速滑的职业之路。在111.12米一圈的冰上跑道,每1秒的提升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苦练。1999年,她凭超强的个人能力由吉林省省队进入国家队。
2006-2007赛季短道速滑世界杯韩国站,刘晓颖(右一)与队友拿下3000米接力冠军。
训练,吃饭,休息,再训练。在国家队,每天10小时的训练强度,让刘晓颖进步飞速。2006-2007赛季短道速滑世界杯韩国站,刘晓颖与王濛等5人以4分18秒524的成绩拿下女子速滑3000米接力冠军。“那年我们与韩国竞争很激烈,赢过他们的感觉简直没法形容!”提前当年的比赛,她兴奋依旧。
15岁左踝骨粉碎 她仍执着滑冰
大胯骨裂过,膝盖缝过100多针……刘晓颖笑言自己的运动生涯有些坎坷。1994年,她参加吉林省运动会,比赛时在1500米的弯道直接摔了出去,造成脚部骨折、左踝骨内侧粉碎、外侧腓骨骨裂。
正骨的医生认为刘晓颖已不适合再继续滑冰,但当父亲问她还想不想练时,她只说了一个字:“想”。“当时我成绩很好,不甘心放弃。自己选择的路就要坚持走下去,这也是对我家人的承诺。”45天后,刘晓颖拆掉石膏下地时,只得同新生儿般重新学习走路。“那段时间真的挺痛苦,我也不爱拄拐,觉得难看。”
刘晓颖正在录制青网《青年志》栏目
1994年至1996年,刘晓颖连续3年受伤,始终处于低谷期。“没有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这是她一直写在个人签名里的话。1997年,18岁的刘晓颖不负众望,在第八届全运会上超越世界纪录,获得1000米短道速滑的金牌。
“很多人都觉得奇怪,我只对短道速滑特别执着,其他运动都不喜欢。”刘晓颖除训练之外,看书也是她的一大爱好,而她的运动生涯也如同一本故事书。“可能是受我父亲的影响,他是一名教师。”这个“另类”的运动员没有想到,她接下来的人生也在用教育的方式传递与延续短道速滑梦。
刘晓颖与青岛短道速滑队的小队员们
青岛短道速滑队里的“小妈”
在多数人印象中,冰上运动属于冰天雪地的东三省。然而,在国家体育总局“北冰南展”计划下,2010年,一支短道速滑队悄然在青岛诞生。为组建这支队伍,青岛市政府专门引进刘晓颖,以培养青岛的冰上人才。建队初期,教练面临没有队员的尴尬处境,不得已又从东北引进了几名队员,这就是最初的短道速滑队。
“李璇在练习轮滑时显现出了天赋,我就把她招了进来。”今年14岁的青岛女孩李璇是刘晓颖的第一个徒弟,经过3年的业余和专业训练,她在日前结束的全国短道速滑联赛沈阳站比赛中闯入女子1500米决赛。
青岛短道速滑队的队员们正在训练
三年级以下,各科必须95分以上;四到六年级,各科必须90分以上,这是刘晓颖对学生的要求。“滑冰固然重要,但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能差。”从训练短道速滑到照顾生活起居,刘晓颖打心眼儿里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不管大孩小孩,都叫我‘小妈’。有时委屈了,就抱着我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刘晓颖算了算,在青岛执教近4年,她已培养了近50名速滑苗子。“很感谢青岛市政府、省市体育局和青岛市军事体育学校给我这个平台,我希望在2016年全运和2018奥运会上能有咱山东青岛队员的身影。”刘晓颖说,她最期盼的还是2022年的冬奥会,因为那时正是这些00后小将们驰骋冰上的时刻。(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刘琴)
青岛短道速滑队的队员们正在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