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目前速度轮滑的训练,其中超负荷训练的内容占了绝对的比例,200米跑道从200圈到400圈,体力体能提高虽然很快,但是一旦在国际比赛强手如林的情况下,很快就落败下来。在我看来,这是过分强调体力体能,而对绝对速度的追求不够和提高绝对速度的训练方法不合理的结果。 其实对于比较初中级的训练,高负荷是十分有用的,通过一阶段的训练,运动员的速度会有明显提高。但是到一定的程度就很难再提高了,抛去体力体能的原因,就是技术方面的原因了。 看大陆以外的轮滑运动员,训练中18-19秒一圈可以跑几十圈,再一努力加速就可以进入18秒以内,并且好像还挺轻松。可是国内不少健将级(老标准)的运动员,从来就没有进过18秒。这一差距充分表明了,我们在科学训练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最近详细观看了苏州2005世界锦标赛的录像,国内运动员在比赛中,高速滑行时,技术动作变形,为了维持稳定和平衡经常出现骑着重心滑行的情况。而同等情况下,韩国队、台湾队重心移动的充分、明显,技术动作没有变形,体重利用得很充分,高速滑行时的控制能力远远优于我们。 我见过的训练,有为了增加负荷,腿上绑沙袋的、使用劣质轴承的,其实我认为此类方法虽然增加了负荷,对体能的提高,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的提高有帮助,但是对于肌肉的收缩速度的提高帮助不大。由于忽略了竞技体育中最重要的一点---速度,绝对速度的提高,而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使用训练轴承(甚至劣质轴承),人为降低速度,好比F1赛事,用马力小的车去训练,以为换大马力就OK了一样可笑。诸不知,高速运动下一切发生了改变,感觉、风阻、稳定性、支撑能力等,你根本不能控制,其可操控性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换了轴承是可以滑快,但是当你的速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技术动作、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步频、步幅、蹬伸速度不能支持这样的高速时,还有可能再快吗?心理恐惧、伴随稳定性的急剧降低,你不可能再加速,连维持速度已经成为不可能。只有在高速下才有可能: 1、逐渐克服高速时的恐惧心理 有文章指出“尽管超量负荷和基础训练对运动员依然非常重要,但低量负荷对取得优异的成绩有时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任何训练来说,根本不存在简单的成功秘诀,运动员获得成功的途径多种多样。不过,最近几年来,一些被人们长期以来确信不疑的观念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观点是在赛前减量之前,一定要用超大的负荷使运动员达到接近"崩溃"的边缘,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 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如果你能在训练中滑得很快,那么在比赛中就也可能取得好成绩,即使在比赛非常疲劳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另外,合理的赛前减量有可能使运动员创造出更高的运动成绩。而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对比赛的热情、渴望和坚定的信念。 下面论述的一些训练观念供大家参考。 让我们先来讨论以下"超量负荷"和"低量负荷"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对"超量负荷"的理解是,不管是否考虑力量、耐力、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机能等因素,只有当所涉及到的系统被刺激时,即当负荷超过练习者所习惯的负荷时,机能水平才有可能得到提高。 大多数人都认为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要练得更多、更苦、更累。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对一个弹簧压迫得越厉害,当释放时反弹得就越厉害。
怎样进行超量负荷训练? 首先根据轮滑的特点,提高阻力加大运动质量以及增加滑行距离(要求速度)即可达到目的 1、增加空气、场地(高负荷场地)和摩擦阻力(轴承、轮子)的数值. 总而言之,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增大练习的难度。
低负荷训练手段的介绍: 在实践中超量负荷和低量负荷在完整的训练计划中都很重要,不可偏颇,否则就难以充分挖掘运动员的潜力。 目前许多的教练员已经认识到了低量负荷对速度项目的重要性,而且正在将这二者更有效地结合起来。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求新求变,勇于打破固有的训练模式,创造出许多新的训练方法。 经过实践,在短距离与速度有关的项目的训练中发生了较大了变革,主要表现在低量负荷训练的应用方面,它使得运动员可以更加频繁地进行比赛速度或接近比赛速度的训练,而不会发生过度疲劳。 然而据我看来,以各种姿态表现出来的低量负荷训练其实可以,而且应该被更广泛地应用于较长距离项目的训练中。虽然各种距离项目的运动员都应该重视基础训练,但我认为我们过于被传统的长距离基础训练观念束缚住了,特别当运动员训练比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要想在比赛中滑得快,首先一定要在训练中滑得快。为了在比赛中表现出很快的速度,必须在训练中经常保持比赛速度的训练。 为了更多地适应比赛速度,运动员在训练中应更频繁地采用比赛速度进行练习,而且应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即可以在有氧条件下达到或保持)。对于水平较高的运动员来说,该速度下的心率应该在160-170次/分(由于每人的无氧阈不同,不同年龄之间也存在差异,这个范围可能会有所变化)。那么在比赛的后程冲刺中,运动员可达到接近极限心率。 为达到上述轻松完成比赛速度的目的,应加适当的、合理的加大低量负荷训练的比例。运动员应经常预演他们希望在比赛中达到的速度,使机体和滑行技术不断适应高速的需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通过采用低量负荷使训练变得容易,我们真正的用意是使运动员学会在较低的心率水平滑出更快的速度。也就是说,在比赛进行到接近结束事时,谁的心率最低,谁就最有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许多短距离运动员已经明白,或者正在明白一个道理,即他们在每周都应有多次训练中达到理想的比赛速度。相反,多数长距离运动员每天则继续进行大量的基础训练。目前的速度轮滑在我国,往往一个运动员要参加不同距离项目的比赛,但是轮滑运动员训练中对各种距离项目都需要的速度能力训练却不够重视,而这种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低量负荷训练。 不管是什么比赛,限制运动员持续提高成绩的最大问题就是绝对速度。也就是前面指出的,国内不少健将(老标准)的运动员,从来就没有进过18秒。这一差距充分表明了,我们在科学训练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耐力强,并不代表速度就一定快。如果你在短距离项目中不能达到很快的速度,长距离的成绩一定也会受到限制。 大量的超量负荷训练,或过分强调超量负荷训练的结果是造成运动员厌烦训练。 而强调速度的训练,在训练中高速滑进给人的感觉是兴奋的,鼓舞人心的,有趣的,同时是困难的,但绝对不会是令人厌恶的。这也是低量负荷训练的魅力所在。 超量负荷和低量负荷训练都各有不同的训练目的,各有利弊。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更好的方法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出最佳的训练效果。而这正是教练员训练所真正需要的艺术。 |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我们|轮滑技术论坛
( 粤ICP备11058637号 )
GMT+8, 2025-4-2 10:49 , Processed in 0.07559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