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是一届大型运动会的“硬件”,场馆建设会给举办城市带来巨大声誉,但也可能为举办城市带来债务和赛后利用的难题。 广州亚组委场馆器材部部长彭高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广州亚运场馆建设进展顺利,在贯彻节俭办亚运原则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赛后场馆利用的问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场馆部的工作特点是什么? 彭高峰(以下简称“彭”):场馆部是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部门,需要与亚组委各个部门的工作先期对接,有效统筹兼顾各个领域的要求。我们的工作性质要求同时启动并推进场馆建设前期策划、工程实施、运行设计和赛后利用研究等各项工作。 记: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的总体规划情况? 彭:广州亚运会竞赛项目和场馆数量都超过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新建场馆12个,改扩建场馆58个(含训练场馆)。场馆建设今年底将全部竣工,2010年3月完成竣工验收和移交试运行。 记:广州提出了节俭办亚运的原则,在场馆建设上如何体现? 彭:参考北京奥运会“瘦身”的经验,并考虑到赛后长期管理维护和市民使用的便利,经过多次优化调整,广州从申亚时提出的90多个场馆调整为70个比赛场馆和训练场馆。其中绝大多数场馆是利用原有的场馆改造或者更新的。 记:鸟巢、水立方成为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广州亚运会也有自己的鸟巢、水立方吗? 彭:每个城市的定位不一样,每座城市也都有各自的历史和人文特色,广州是岭南文化诞生的地方,亚运城在莲花山下,珠江水边,有山有水,追求的是建筑跟环境相呼应。 标志性建筑不应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相信我们的亚运城综合体育馆,大学城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到时都会让大家有惊艳之感。 记:亚运场馆分布略显分散,为何会有这样的布局? 彭:广州亚运会将形成“两城两中心”(亚运城、大学城、广东省奥林匹克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和老城区五大场馆群布局,广州亚运会的大部分比赛将集中于这几个场馆群。 我们不是单单为了办赛而建场馆,而是把办赛和赛后使用充分结合。本着“赛中运动员使用、赛后老百姓健身”的便民原则,将这些场馆分布于广州各个区,以及佛山、东莞、汕尾等分赛区城市。 亚运场馆的分散布局对赛时的交通是个巨大考验,但这种布局兼顾了广州的城市发展长期规划,有利于带动地区体育休闲事业的均衡发展。 记:.亚运会场馆建设资金如何筹集? 彭:广州市先后举办过两届全国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世乒赛等国内、国际大赛,体育场馆设施基础较好,大部分现有场馆经过改造后可以满足亚运会的使用要求。 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资金按照“总量控制、突出重点、保障竞赛、兼顾赛后”的总体要求和“实事求是、科学节俭”的方针进行统筹安排。同时通过社会渠道来筹集资金,还有个别场馆如高尔夫球场就是利用企业的场地。 记:大型运动会后场馆利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例如雅典奥运会,赛后场馆的维护利用成了一个“烫手山芋”,广州亚运会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彭: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我们有专题组在研究这个问题,并且在前期规划上都兼顾到这个问题。像天河体育中心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很成熟。而大学城的场馆依托高校,不存在赛后利用的问题。 以建设规模最大的亚运城为例,在规划之初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亚运城的定位是双重的。既要满足亚运会的需要,同时它也是广州新城的启动区,两者在建设上完全是同步进行的。赛后,通过一定改建,亚运城将作为示范性的居住社区物业投放市场,成为一个完善的城市片区,对广州城市南拓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记:广州亚运城在建设上有些什么特点? 彭:“亚运城”是广州亚运会的重要特色之一。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亚运村(运动员村),还包括技术官员村、媒体村、主媒体中心、后勤服务区、体育馆区及亚运公园共七大部分。亚运城建设综合应用了数字化智能家居、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太阳能及水源热泵新能源等众多新技术、新理念。 此外,亚运城依托三条贯穿亚运城的河涌水系,内有岭南水乡建筑小品、亚运配套岭南水乡民俗建筑和水乡民俗风情街,勾勒出岭南自然景观和民情风物,凸显了岭南文化元素。 |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我们|轮滑技术论坛 ( 粤ICP备11058637号 )
GMT+8, 2024-12-24 04:09 , Processed in 0.0565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