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轮滑天地比较少,但是看到了冯庆波教练的帖子,和王曼丽的教练关于国内教练制度方法落后,闭门造车的弊端,所以决定把收集到的国外关于速滑训练的资料翻译一下。
训练方法的资料主要来自加拿大国家教练Barry Publiow的书Speed on Skates,这是目前为止最新最全面的关于速度轮滑的著作。里面主要讲到轮滑技术,训练, 和比赛战术。其中训练的内容不仅仅针对速度轮滑,对於速度滑冰也有指导作用。
------------------------------------- 前言:人体就象一部精密复杂的机器,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就是这部机器的构造,从而使运动员能够达到最好的成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运动生理学发展了不少,速滑的训练方法也随之改变。人体内部有三种能量供应系统,本章讲述这三种系统极其在训练中的运用。另外,本章也讲述心率和生理指数之间的关系, 和怎样利用心率计来辅助训练。 第1节 训练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 1、超负荷原理。 提高成绩的唯一途径就是把身体暴露在一定的超负荷刺激下, 强迫身体从原来的平衡状态改变,适应到新的物理负荷。 第2节 三大能量系统 2。无氧乳酸系统 无氧乳酸系统对短距离比赛(500,1000, 1500米) 至关重要。由於滑冰的动作不利于腿部的血液循环,它对长距离含有随机的高速冲刺的比赛(公路轮滑赛,水冰马拉松) 也很重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方法来测定运动员的无氧供能的水平(身体可以忍受乳酸的最大值) 。 对於大多数竞速运动员, 无氧阈值(也叫乳酸阈值)(anaerobic threshold, AT) 是体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无氧阈值指的是当运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体内的乳酸产生速度超过了身体分解和排除乳酸的速度,导致乳酸开始在肌肉和血液里积累。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在达到无氧阈值的时候,血液中的乳酸含量一般在4毫摩尔左右。通过训练后,可以推迟无氧阈值的来临,(也就是说,乳酸的积累在更高的运动量时发生)。无氧阈值的到来和个人体质有密切关系(有先天决定因素在内) 。 3。有氧系统 有氧系统是轮滑比赛的主要供能系统,其性能表现在运动员的最大氧气消耗量上。(VO2MAX) 运动员的氧气消耗量说明了他体内的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氧气消耗量和运动员做功的功率成正比。
在任何运动中,上述三种供能系统都是同时参与的:
在轮滑公路赛中,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有氧系统做功,但是由於有若干间歇性的冲刺以摆脱大部队,高速反应的无氧运动也非常重要。因此轮滑运动员在培养有氧系统的同时也要注重无氧系统的锻炼和无氧阈值(乳酸阈值) 的提高。 第4节 心率计辅助训练 便携式心率计由传感器和接收器组成。传感器通常固定在松紧带上,附着在运动员的胸部,传感器紧贴皮肤的一面涂有电解质液体(盐水,唾液等,其原理和心电图相似) , 其内部的小型无线电发射器将心跳的电信号发给接收器。整个传感器的大小和皮带扣差不多。接收器和手表大小相当,运动员戴在手上就可以随时测量心率了。现在的便携式心率计的售价大概在100-200人民币左右。 心率在一定范围内是和运动强度线性增长的,也就是说运动强度的增加和心率的加快呈正比。但是这种线性关系只能持续一定程度,当运动强度达到一定时,心率的加快就减缓了。在这时的运动强度正对应了无氧阈值(AT) ,此时身体的有氧系统已经跟不上能量的消耗,而需要无氧系统开机了。根据以上原理,观测心率可以帮助运动员调整运动强度,有的放矢地针对各人的无氧阈值来训练。 人的心率是对身体素质十分敏感的。最有效的测量方法是每天早上刚睡醒时,躺在床上测量静止心率。普通人的静止心率大概是72下/分,优秀运动员的静止心率在40-50下/分。对於轮滑运动员来说,如果头天训练后第二天的静止心率大大超过平常的数值,那就表明头天有可能训练过度了。 如前所说,运动的强度和运动员的氧气消耗也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通过测量心率和测量氧气消耗量都可以知道运动的强度。不过这两者并不成正比: 普通人的无氧阈值发生在最高心率的70-75%,运动员的无氧阈值发生在85-90%。对於我们的日常训练把无氧阈值设在80-85%应该差不多。基於无氧阈值我们可以把心率训练分为5个区(以下以无氧阈值发生在156下/分为例): 第1区和第2区通常用于恢复和保持性训练。第3区适用于初级和中级运动员,第4区适用于素质较好的运动员。第5区出现在短暂的冲刺中,乳酸积累较高。对於日常训练来说,如果能够始终保持在第4区,训练的任务就可以说基本完成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锻炼的时间很长却没什么效果,而有人锻炼时间很短成绩却很好的原因。主要是运动强度不够。 (请尊重原作者的创作,转载请注明本站和原作者的姓名) |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我们|轮滑技术论坛 ( 粤ICP备11058637号 )
GMT+8, 2025-1-11 00:43 , Processed in 0.0830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