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皮”还是“两张皮” 一般来说,从事专项训练的业余选手与专业运动员之间的比例是12∶1,进而成为体育明星者极少。对此,孩子在上海市某高校篮球专业队训练的张女士忧心忡忡:“让孩子搞体育,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体育明星,但体育高淘汰率让我实在担忧。没有好的文化功底,若孩子没能脱颖而出,或是有一天退役了,真不知要让孩子干点什么好?”这位母亲的担忧并非多余。目前,高校专业运动员“读训”矛盾依然存在。上海市某高校负责人告诉记者:“高校将一批具有运动才能的学生特招入学,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在各大体育竞赛中争金夺银,为高校赢得荣誉。”在“锦标主义”指挥棒的带动下,高校体育特招生一味苦练,荒废了不少学业,就业也就成了难事。数字表明:没有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即使曾经叱咤风云的世界冠军,退役后也只有90%就业。 “事实上,大多数运动员都达不到世界冠军的水平,他们吃的是‘青春饭',当有一天退役走上社会时,生存状况肯定不容乐观。而体育特长生的低安置率又导致大多数家长不愿自己的孩子从事体育训练,结果造成体育事业选材难。四川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导师沈际洪说,若是将文化课程抓上去,一方面运动员在接受专业训练时将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有了文化做底子,就业压力也就相对下降了。 近年来,教育部和国家体育局为了缓解运动员选材的先天不足,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倡导“体教结合”的运动员培养模式。但在全国各大高校中,由于体育经费不足、体育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及高校主管领导对体育课程的忽视,体育和教育仍被活生生地割裂开来。 高校“体教结合”到底应该怎样定位?沈际洪说,体教结合应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针对普通大学生的体教结合,以体育锻炼为手段,达到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体育为教育服务。二是针对特招生,在练习竞技体育技术的同时,加强文化课学习,教育为体育服务。 沈际洪表示,退役运动员入高校进行文化学习和直接招收运动员进高校,两者都不属于“体教结合”的真正内涵。体育特长生的“体教结合”应从中、小学抓起。否则,即使进了“象牙塔”,他们也无从适应,效果还是不好。 具有悠久体育传统的清华大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体教结合”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发挥大学、附中、附小一条龙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保证学生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加强与体育系统的合作,获取政策等支持。 清华大学的射击和跳水队队员在奥运会上屡屡夺冠,原因在于运动员中多数是从小开始培养并坚持在普通学校进行系统文化学习的学生,少量是由专业队转过来的运动员。他们平时坚持半天学习、半天训练,“读训结合”,学校采取学分制,并根据一些重大比赛的需要,采取暂时中断学业,待比赛结束再恢复学习的灵活措施。 “良好的体育专业运动队伍也为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说,清华大学除了有一批专业的体育队伍外,还有26个运动协会队,主要有登山、轮滑、棒球、羽毛球、网球、手球、棋类等,是大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自发组织的体育协会,每年定期“选秀”,吸引了众多在校大学生参加。 毛振明说:“通过体教结合的渠道,源源不断地从学校体育中引进活水,让普通大学生和特招生相得益彰,遵循人才成长和体育运动的规律,高校体教结合才有出路。” |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我们|轮滑技术论坛 ( 粤ICP备11058637号 )
GMT+8, 2024-12-23 05:31 , Processed in 0.05940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