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志,中国国家队教练,广州市协和中学轮滑球教练,同时也是本次轮滑球联赛的裁判长。身穿运动装的他,常常坐在场边,总带着那顶印着枫叶的鸭舌帽,笑眯眯地看着赛场上的队员们。 与冰上结缘
王教练是东北人,在冰雪纷飞的环境里,北方的孩子从小就能接触冰上运动,也正如此,王教练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便被选中,进入到体校学习。“那会小时候,淘气嘛”,王教练回忆起最初的时候,开心地笑了,“后来,去了体校重点班,又升上了体工队,从三队开始打,打到一队,后来打得好,拿了全国冠军,就进了国家队”。讲到这,教练脸上挤满了幸福的皱纹。
一路走来,王教练的运动员生涯中似乎一帆风顺,然而个中的辛苦却只有自己知道。那时候,即使是国家队,训练条件也非常艰苦,头盔是自己用竹子编成的,戴棉手套。没有室内冰场训练,没有现在完善的更衣室系统。王教练和当时国家队的队员都是去室外上冰,去到中国的最北处——漠河。在零下三四十度的环境下训练,只要稍微活动一下,眉毛、头发、睫毛,都挂上了白霜,“哎呦,当时的条件真的是艰苦”。苦的滋味都写在了王教练的眉梢上了。
当被问到训练时有遇到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时,他便略略蹙眉,伸出少了一节的尾指,“那次就在冰场上,被冰刀一切,手尾指就没了一节了”,他说,“这是1965年在瑞典对德国的比赛中,被冰刀踩断的,当时还连着点,后来到医院一看,肿了,为了保住手指而锯掉的”。话音刚落,王教练摆手唰一下,脱下了帽子,拨起额前的头发,指了指发际线左边,说:“这里也是冰刀造成的,缝了九针”。除了手指和额头被冰刀刮伤外,王教练的鼻梁、牙齿和胳膊都饱受过断裂的折磨。这份对冰球的执着和坚持,无疑是值得被尊重的!
也许,我们很难从笑容可掬的老教练身上,看到当年的惨烈;也许,我们可以从老教练云淡风轻的话语间,感受到那些淡淡的伤感;也许,这些在常人看来难以接受的伤痛,在老教练眼里都是一枚枚勋章。可是,这些都足以证明,有一颗这样热烈,那么赤诚的心,依旧在冰面上像风一样滑翔,包裹着沸腾的血脉,向着远方。
再续前“缘”
1981年因为半月板受伤,饱受多处伤患的王教练,无奈选择了退役。正如教练所说,那时运动员也不会什么,就是身体好,很多都去做警察,“抓贼不用学嘛,身体好就行了”。就这样王教练便成为了广大干警之一。教练继续回想着说,“当时是为了准备六运会,1983到1986年就被分配南下来广州了”。从教练的眼神里似乎还残留着当时的憧憬。
刚到广州,王教练是在广州一师教棒垒球。后来,才到广州市协和中学执教轮滑球。
说起当教练,王教练如数家珍般谈起了当时带的队伍。1989到1990年间全国第一支男子双排轮滑球队就由他带队到澳门和葡萄牙参加世界锦标赛,获得了B组第六名的成绩。王教练顿时挺直了身体说:“哎呀,那是很好的成绩了。”接着2004年,王教练又组建了广东省第一支男子单排轮滑球,参加了沈阳的全国锦标赛并收获了第六名。除此之外,王教练还带出不少轮滑球队伍,桃李满天下的他倍感骄傲和自豪。虽然,冰球与轮滑球在比赛的规则,场地和激烈程度上,还是有一定差别,但是不难看出,王教练依旧热爱着这个叫做曲棍球的运动。
时过境迁,几十年过去了,老教练为曲棍球,几乎付出了一生,也收获了桃李天下之名,至今还在发挥着自己的能量,带动着轮滑球的发展。虽然老教练再难拿起球杆,但是,从教练望向赛场的眼神中,我们相信,老教练的心与脉搏,一定随着吹动球员队服的猎猎风声,向这片心爱的赛场,输送着他最饱满的情怀。
轮滑球永不熄灭
作为本次广东省轮滑球联赛的裁判长,王教练对本次赛事也寄予着自己不少的希望。他希望,本次赛事能作为轮滑球继续发展得平台,希望能吸引到澳门和香港的队伍参与,为接下来的粤港澳杯蓄力。而且,以广东在全国轮滑球举足轻重的地位,要通过这次赛事,营造更好的轮滑球氛围,让更多的城市发展轮滑球,把人才不断聚拢,最大的心愿是能够薪火相传,轮滑球永不熄灭。
王教练还特别提到,本次赛事,是希望能通过轮滑球这项团体项目,培养大家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提高凝聚力,尤其对青少年的培养。希望他们能在运动中,不仅锻炼身体,更锻炼意志品质。(文/刘睿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