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凭什么让自由式轮滑进入奥运? 在13届轮滑亚锦赛之前,我们或许憧憬过有一天自由式轮滑会进入奥运会,因为它是那么一个老少皆宜的项目,那么便于群众展开练习的项目,那么富于观赏性的项目,那么……的项目。我们从未想过自由式轮滑会这么快走上它的正规化竞赛道路,快到这项运动在中国开始推广没有几年,已经走进了轮滑亚锦赛,尽管目前这只是轮滑亚锦赛上的一个表演项目,然而毕竟这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似乎进入亚运会,成为锦标赛,进入奥运会已是眼前的一个计划了。在这一片希望的背后,有多少人在为之努力为之付出。
然而在轮滑亚锦赛结束之后,在放眼看着与我们同场竞技的速度轮滑、花样轮滑项目的运动员,与我们共同工作的速度轮滑、花样轮滑项目的裁判员,再回想一下我们在国内各赛事上所遇到的自由式轮滑运动员,以及在比赛上从事裁判工作的玩家,我忍不住想问一下自己,我们,凭什么能让自由式轮滑进入奥运?
如果我们只是一项运动的业余爱好者,我们可以把标新立异的外形称之为酷,把自由散漫称之为个性,把不修边幅称之为风格,把自由式轮滑中的“自由式”做为我们的口号去追求我们所认为的“自由”。但是,当我们站在亚洲各国的的专业运动员与裁判员面前时,所有的这些都回归其本来面貌,而这些,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眼中,是属于社会边缘人士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混混。它与竞技体育所代表的健康、正义、友谊、团结、和平等内容完全无关,它无法为我们的国家带来任何积极向上的形象。
做为个体,我们没有必要为他人存活,但当我们在为一项运动走入正轨而呐喊时,我们不得不顾忌来自各方的眼光。不要总是问为什么社会不接受我们,请问一下我们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当你染着黄发带着纹身留着长长的指甲说着脏话在马路边玩轮滑的时候,想一想来往的路人会把轮滑跟什么联系在一起?当你毫无顾忌地在机动车非机动车道上自在滑行毫不顾及在身边的其他车流时,那些带着孩子的父母亲会把轮滑跟什么联系在一起?想象一下,当有人在我们面前提到滚轴溜冰时,我们是不是会直觉地想起溜冰场里那满是阿飞混混们的乌烟瘴气的环境?花样轮滑在国内为什么一直没有推广起来,跟滚轴溜冰已经在社会大众脑中所形成的固有印象难道无关么?大家是不是想让自由式轮滑也步上当年滚轴溜冰的后尘?
亚锦赛上,当我观摩速滑比赛和花样轮滑比赛时,绝大部分选手我一看就感觉他们是真正的运动员,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以及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形象是一个运动员具备的东西。而我们的选手,我只能在郭方、王恒、陈晨等少数几个选手身上能感受到一些运动员的味道。速滑和花样轮滑的裁判员所体现出来的严谨、严肃、认真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他们在面对这个工作时所体现出来的专业,而在我们的裁判员身上,我能感受到的只是松散、随意、散漫、无序。难道我们就试图以这样的方式让大众接受我们,让主管体育项目的各个机构接受我们,让我们以这种形象来代表国家参加亚运会甚至奥运会么?即使在梦里我都无法接受。
花样轮滑比赛在很多地方与自由式轮滑有相似性,当我观看花样轮滑时,随着音乐的响起,选手们在等待着自己开始表演的音符到来时,所展现出的气势、姿态,让人感觉到他们在努力让自己进入自己的角色中,让自己与音乐融合在一起,把技术与艺术的境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真正的表演。而我们的大部分自由式轮滑选手在等待音乐时则松松垮垮,桩与桩之间换位时松松垮垮,一副逛街购物的姿态,完全让人感觉不到他即将为观众进行表演。
做为一个轮滑玩家,当我在比赛中与由玩家组成的裁判组时,我很少会发火,而这次我发火了,个别裁判员所体现出来的无组织无纪律性让我完全无法想象他有没有意识到他是在亚洲锦标赛上,有没有意识到他是在一个团队中,有没有意识到他代表着中国?
当然,在这里说这些,并不是说我要指责我们的轮滑玩家,否定我们的裁判员,或许在此之前很少有人去注意这些,在我们的意识中,这些过份细节的东西似乎不会影响到大局。但实际上,很多事情都是毁在了细节上。长久以来,不少速滑运动员很抵制甚至很轻视自由式轮滑玩家,我们在愤怒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自身的原因?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想象着这样的队友将与自己并肩做战为国争光,你能接受么?我是不能接受的。为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相信这种种细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将自由式轮滑推入亚运会,走进奥运会,就要将自己放在一个大环境中,给自己一个更高的目标、更远的眼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时常去想一想自己给社会民众带来的是怎样一个形象,他们是否能接受轮滑,首先就要看是否能接受我们。没有他们的支持,请问,我们凭什么让自由式轮滑走进奥运会?或许比让中国足球拿下世界杯更让人感觉遥不可及。
后注:在回上海的路上,跟老大就这些事情聊了很久,阵阵担忧与失落涌上心头,也许因为困,也许因为思路受限制,我或许并不能把心中所想的所有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只是希望大家能理解我的心情,我不希望自由式轮滑毁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同时毁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期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