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心山俗称湖心岛,古称仙山或龙驹岛,蒙古语“奎逊托罗亥”,岛形长,中部宽而两端窄,长2.3公里,宽0.8公里,面积1.14平方公里 ,形如螺壳,岛上最高点海拔3266米,高出湖面78米。
海心山形成于距今二亿年前的三叠纪,即青藏高原隆起时,由花岗岩、片麻岩组成,略呈乳白色。岛东缘有一泉眼,可供饮用。南部边缘岩石裸露形成陡崖,东、西、北为平缓滩地。岛上大部分为沙土覆盖,生长着冰草、芨芨草、镰形棘豆、嵩草、披针叶黄花、西伯利亚黄精等,植被覆盖度在50%以上,鸟禽集中在岛崖边及碎石滩地栖息。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很早以前,青海湖周围是一片平坦的大草原,草原上居住着成千上万的牧民。草原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泉井,泉上有一石盖,泉水因此常流不溢。有一年,两个道人去西天途中路过此地,一时找不到水喝,师父让徒弟到泉中取水,临行前,特别嘱咐取了水要盖好井盖。徒弟口渴心急,取完水却忘了盖井。结果没等他走到师父跟前,发现身后潮水汹涌,巨浪滔天,而且越涨越高。师父一看情况不好,赶忙抓起附近一座小山扔进水中,才将泉眼压住。可是,原来的草原已变成汪洋一片,周围成千上万户人家被大水淹没一空。后来,人们便把青海湖称“赤秀洁莫”,意为“万户消失的地方”,而把海心山称为“错宁玛哈岱哇”,意思是“海心大天神”。 海心山四周环水,远离尘世,境地幽绝,天然仙境,令人神往。因此,很早以前就有僧人在岛上修行。据古籍记载,早在汉代,岛上就有庙宇。僧人于冰合时,出海取一年之粮而入居,整年不复出。附近牧民还将马牛羊等牲畜,在冬季冰合后置于此山,永不宰杀,供神佛之用。传说,当时有人将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牧之,马皆有孕,所生之驹, 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因此称为“龙驹”,海心山因此而称为“龙驹岛”。历史上有名的帝王王莽、隋炀帝都求过龙种。唐天宝年间,唐代名将哥舒翰夜屠石堡,攻占西海后,筑神威城于“龙驹岛”。如今这些历史的陈迹,早已被风雨所吞没,岛上留下的只是一些庙宇、僧舍、嘛呢堆等建筑,可供游人凭吊。 海心山四面环水,境地幽绝 ,花红草绿,鸥鸟飞翔,淡水清泉,景色旖旎。岛上怪石嶙峋,沙洲点点,岛上还生长大量的野葱、鹤冠草、薲草等优良牧草,其有一种花,名叫佛花,色嫣红,形如罂粟花,叶似蔷薇,每年农历四月开花,香气袭人。 海心山上还有一座古城,它就是唐代名将哥舒瀚所建的“应龙城”城中出土有许多残砖碎瓦和其它文化遗物。 早在汉代,海心山就建立寺庙。山上古刹白塔隐存其间,山南石崖有山洞,洞里有经堂—所,僧房两间,洞外修造了6间庙宇,两间僧舍。庙里庙外的法器、壁画、白塔、俄博都很可观。走进庙宇,可以欣赏佛家留下的多座彩色佛像和生动的故事壁画,犹如步入仙境一般。攀上海心山的顶端远眺青海湖的全貌,那海阔天空,天水相连,鸥翔鱼跃的壮丽景色,可以使游人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景观,陶冶情操,抒展胸怀。天晴日丽时,凭高远眺,只见海心山犹如雪浪飘浮,蔚为壮观。古人曾有诗赞道:“一片绿波浮白雪,无人知是海心山”。 攀上海心山的顶端远眺青海湖的全貌,那海阔天空,天水相连,鸥翔鱼跃的壮丽景色,可以使游人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景观,陶冶情操,抒展胸怀。
地理位置:位于青海湖中心略偏南,距鸟岛约25公里,南岸30余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