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tle比赛与常规比赛的差异谈 在ISPO China北京米高杯赛事之前,举行了一个Battle的单人对抗赛,比赛过程激烈,类似于正规赛事的一个形式变化。而在赛事之后,中国、韩国与欧洲选手临时组成了三个队进行了一次表演性质多于竞争性质的Battle对抗赛。亲临赛场的玩家们应该都能想得起那次比赛的情形,这种形式的比赛与我们以前所参与的比赛差异比较大,因此国内的选手们基本上不知如何应对韩国与欧洲选手队的挑衅,空有一身惊人的技艺而屈居末数,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其实就在韩国选手前来北京参与ISPO米高杯之前的几天,进行了一个Battle的测试赛,以测试他们起草的Battle比赛规则。这个测试的录像片段我已经发在了录像区,大家可前往一看(贴子地址:http://bbs.**/viewthread.php?tid=62479&extra=page%3D1)。看过录像后,我想大家可能对于韩国性质的Battle有一点点了解了吧。我就Battle与常规比赛的不同以及Battle在韩国、欧洲的不同小谈一下。 首先说一下比赛标准配置上的不同。 常规比赛: 50×20的桩一排 80×20的桩一排 120×20的桩一排 欧洲Battle: 50×20的桩一排 80×20的桩一排 120×20的桩一排 80×10的桩一排(可选) 韩国Battle: 50×17的桩一排 80×11的桩一排 比赛方法上,常规比赛大家都已经很了解了,通常花式绕桩的比赛或者一轮决胜负,或者先通过预选赛选出前N名,之后这N名选手进行决赛。比赛采用固定场地,所有的桩都至少绕一次。 而Battle的比赛则灵活得多,如果大家看过韩国、美国关于街舞的视频,大概对这个场面就不会太陌生了。 Battle比赛可理解为即兴挑战赛,比赛中不会根据选手的要求来放其选择的音乐,DJ在比赛过程中始终播放那些跳跃性强、节奏强劲、适合花式绕桩的音乐。不要求选手绕过所有的桩,选手可在自己喜欢的桩上进行表演。比赛一般分组时行,每组比三轮,每轮三个回合,每个回合每位选手都有30秒左右的表演时间,因为不是一轮定胜负,只要有足够的实力,选手就有可能反败为胜。
动作组合与音乐
常规比赛: 选手通常在赛前数月就开始选择自己的音乐,根据音乐编排动作,之后苦练,在比赛中基本上没有现场即兴发挥的成份。选手编排的套路要协调整套动作的难度指数与艺术指数,以求一个高的总分。因为音乐与套路丝丝入扣,因此在比赛中经常会出现选手由于个人失误而跟不上音乐,从而出现赶节奏或者放弃部分套路的情况。比赛时间为90秒加减10秒(或15秒)。
Battle赛: 由于音乐是现场DJ随意播放的,因此选手在比赛中配合着音乐来随意组合动作,所有的桩上表演全是即兴的,选手根据对手的表现来制定自己的桩上计划,并要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及时变化。比赛每回合选手都有30秒时间,选手可充分利用这30秒,表演单项技巧或难度套路,以求拿下这一回合的胜利。
气氛配合
常规比赛: 选手一般会在比赛前或比赛后做规定套路之外的举动(如舞蹈等)来博取观众的掌声,但这些举动不会计入裁判的评分表。
Battle赛: 选手在比赛的同时就可以大摆Pose,博取周围观众的支持,这就要求选手拿出自己的热情来感染周围的人包括裁判。而这些举动会影响到裁判的评分表。
罚分因素
常规比赛: 比赛在技术与艺术上对选手的表现进行评分,选手只在技术或艺术上拿高分是无法获胜的,必须综合技术与艺术的均衡。比赛要求选手对每个桩都至少绕过一次,踢漏桩与摔跤以及大的失误都将在裁判的评分表上留下罚分依据。比赛有规定的时间要求,超时或时间不足会对选手进行罚分。 Battle赛: 因为动作组合的即时性、音乐播放的即时性,对这类比赛的评分与常规比赛就大有不同,选手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对手的表现来制订对策,或是在难度上胜出,或是在艺术上胜出。比赛中选手的踢漏桩、摔跤等只做为对比因素,而不计罚分,也即只有当同组选手中的表现接近,此时踢漏桩或摔跤多的选手则可能会输。至少时间,选手30秒时间如果没有用完就下场,可视为是自己弃权,而超过30秒的话裁判会叫停,两种情况都不扣分。
再说说韩国与欧洲Battle的差异。
从场地上就可看出,韩国比赛所需要的场地不大,因而选手与观众靠得很近,比赛显得更有气氛,也更紧凑。而欧洲Battle比赛与常规比赛的场地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