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王汀 文 王攀 摄
【新闻视角】
夜幕轻启,华灯初上,四周高楼的霓虹将武林广场浸染流光。
没有邀约,一群追求时尚的都市人却每天集聚于此。他们当中,最大的已年近六旬,最小的只有四岁。不过无论长幼,他们的身形同样矫健,脚踩冰鞋,步履如风。
按照网络上的惯例,这群人被形象地叫做“溜溜族”,或直接称“66族”。
杭州的溜溜一族在国内兴起不算早,但近年来已小有名气,这得益于他们日益壮大的规模和出色的组织。
今年情人节,他们滑步沿街叫卖玫瑰,将全部所得交到云南失学儿童的手中;去年秋天,他们在上海叫板韩国轮滑高手,取得不俗战绩;他们还曾与武警速滑队一起组成百人轮滑,浩荡穿越杭城的大街小巷……
除了这些活动,他们的日常生活似乎更加惬意。
每逢晴朗周末,杭州溜溜喜欢呼朋引伴地召集一大批人,环西湖而行;更多夜晚,他们流连于浙江展览馆前的空地,以轻盈的转弯、上坡、下坡、或跳台腾跃……,吸引众多路人的驻足。
行云流水般的动作看似漫不经心,只有表演者自己才知道这背后经历的摔打和磨折。几乎每个溜溜都有过被痛摔的经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热爱这项运动,正如他们所说:“不要怕摔,生活也一样!”
【溜溜生活】
不停奔跑的阿甘
眼前的张力一身休闲打扮,虽不普通,也不张扬。笑称自初中就开始玩轮滑的他,现在已是中国轮滑网浙江分会两个网站上的超级版主和负责人,算是杭州市最早接触轮滑的人之一。
张力曾钟情户外运动,但几次野外生存的经验,让他看到了团队协作的不和谐音,转而投向了独来独往的轮滑。
“四年前,杭州还没有其他人玩轮滑,如果那时你在街上看到有人脚踏‘风火轮’,一定是我。”张力说。
回忆那段日子,张力比喻自己,就像电影里一个人不停奔跑的阿甘。
近十年玩轮滑的经验,收获当然不止家里那十几双样式各异的直排旱冰鞋,如今对他来说,用旱冰鞋代步早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但独自奔跑没有让他满足,为了让更多人接触这项运动,他自己出资筹备开出了中国轮滑网。
网络很快聚集了一伙志同道合的死党,武林广场浙江展览馆前的那片空地上穿上单排轮滑行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很多家长带着小孩来滑,没多久连自己也去买了鞋。
【没有篱笆的群落】
常来武林广场的人都会留意到一个脚踏轮滑鞋的老者。老伯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看上去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一点也不老,从消瘦挺直的背后看像个20多岁的小伙子。他置身于阳光四射、青春荡漾的年轻人当中,显得格外惹眼。
据说老人早年曾经历过不少挫折,开始玩轮滑还有家人阻拦,不过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爱好。虽然他滑行的时候膝盖略弯,动作也远不如身高腿长的年轻人那么潇洒,但经年累月下来,老人也成了广场上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
很多人不敢玩轮滑,主要原因是怕摔。一位资深玩家说,其实,学轮滑的危险性远没有想象的大,年龄、收入都不问题,重要的是有一颗运动的心。
溜溜族自称是一个“没有篱笆的群落”,武林广场就是他们的大本营,每天一入夜这里就会聚集起一群同好。不少人先是站着看,看着看着就穿上鞋加入进来。
不少人醉心于溜溜,不仅是因为这项运动的动感时尚,更多的还源于这一群体的温暖关怀。溜溜族里几乎没有职业教练,但只要有人加入,自然有高阶溜溜循序渐进、毫无保留地传授技巧。一个外号为“小黄蜂”的男孩一周就学会了“平地花式”48个基本动作的三分之一,至今是溜溜族口中最得意的门生。
广场上,不少溜溜都是从下沙、临平等地远道而来。与其接触中,他们少了常人想像中的傲慢与自我,始终热情随和、谦虚有礼,看着一位溜溜自觉地将一个空矿泉水瓶一路小溜着扔进远处的垃圾桶中,令人多少有些意外。
【“刷湖”】
在能够熟练滑行以后,有的溜溜蠢蠢欲动,开始到马路上去滑,他们称之为“刷街”。而更刺激的则是“刷湖”,这是只有住在杭州的溜溜族才能享受的特权。
“刷湖”,顾名思义就是绕西湖滑行。一个人形单影只的有些孤独,所以溜溜喜欢一大帮子朋友聚在一起,声势浩大地一齐刷。因为白天车多人杂,他们把“刷湖”的时间定在12点之后的深夜,甚至4、5点的凌晨。
静谧的夜,溜溜族喜欢的那种悠闲和自由、速度和激情,得以更加肆意地释放。
在组织者的指挥之下,四五十名溜溜沿宝俶路刷出,过白堤、苏堤。在南山路上,他们甚至兴致盎然地玩起了“接龙”,后面的人搭到前面的人的肩膀上,嘻笑声不绝于耳。
重头戏在杨公堤,这里连绵曲折的六座拱桥,成为溜溜族眼中绝佳的炫技舞台。拱桥坡度不算小,因此大老远就要开始加速,用尽全力往上冲,快冲到顶的时候基本上都像是在用走的了。一到桥顶,成就感悠然而生,然后随风往下落,有一种在飞的冲动。
溜溜们说,除了西湖美景,“刷湖”的最大乐趣莫过与此了。
【另一种乐趣】
像张力这样的资深玩家,在担任起了杭州溜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