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铭,2007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获硕士学位。毕业后,本来在南京一家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在时下这个“找工作难,找到好工作难上加难”的就业形势下,他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辞去了研究所的工作,创办了轮滑俱乐部,“不务正业”地“玩”起了轮滑。
辞职回乡“玩”轮滑
谈到为什么要放弃一份好工作,夏铭的回答让记者既感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他说,小时候就对轮滑很感兴趣。上世纪90年代,他经过无锡商业大厦时,看到轮滑鞋,当时标价500多元,昂贵的价格让夏铭只能饱饱“眼福”,但内心深处已经对轮滑开始着迷。
2004年,在南京林业大学读书的他,硬是省吃俭用,攒了600元,如愿以偿地买了一双轮滑鞋。那时候,玩轮滑的人还寥寥无几,没有人教他,便只能自己摸索。摔跤是家常便饭,但他每天都练,乐在其中,不出一个月,便能来回自如了。
不久,他又和一名同样爱好轮滑的同学组建了南林轮滑社。他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体育场上秀“轮滑”,引来许多同学围观,没想到,一个月内竟吸引了30多人加入轮滑社。此后,这项运动便在校园里推广开来。
读研期间,因为学业较忙,夏铭玩轮滑的机会少了很多,毕业后,进了一家研究所工作,更是没有时间玩轮滑。去年3月,迷上轮滑的夏铭辞去了研究所的工作,出来的第一个念头便是要在家乡无锡推广轮滑。
邀友“刷街”长达几十公里
回到无锡,夏铭经常义务组织轮滑活动。他经常在网上发帖,邀请轮滑爱好者参加活动。如今,几乎每周都会有一帮轮滑爱好者,只要不下雨,总会聚到一起“刷街”。夏季的周末傍晚,没了烈日当头,在蠡湖新城“夜刷”,其他季节,都在双休日白天组织“刷街”。
夏铭告诉记者,每次“刷街”的团队都有很多人,最少的时候也有二三十人。年龄最大的是55岁的潘阿姨,每次“刷街”她都必到。夏铭说,大家聚到一起玩轮滑,不一定追求更高的技术,而是看中轮滑带来的一种精神品质。有的时候开展长途“刷街”,一刷就是几十公里,一旦迈开了“刷街”的步伐,就意味着不能半途而废,意味着必须坚持,有的同伴半途出现不适,也要关心照顾。
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的意志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团队精神。不仅如此,因为轮滑,他还收获了很多纯真的友谊。这种友谊,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
父母担心他不务正业
对于夏铭的“不务正业”,最担心的要数他的父母,“都30岁的人了,总不能老是这样!”这样的唠叨经常在他耳边响起。但是,父母终究拗不过他,在儿子的坚持下,作为工薪阶层的父母还是拿出积蓄,支持儿子办了一家原动力轮滑俱乐部,开了一家轮滑器具店,平时做轮滑教练贴补。
尽管一年收入勉强过得去,但是夏铭却说,他其实非常看好轮滑运动的前景。一方面,目前由于一些人对轮滑运动还有偏见,因此还只是“两头热”(幼儿园的孩子和老人);另一方面,通过滑轮,他活得很开心,很充实。他结识的轮滑爱好者中,有一些外企的人事主管和老外朋友,因此,他又组织了英语沙龙,每周都会在网上发帖,让一些英语发烧友聚在一家咖啡馆交流。大家实行AA制,用英语谈天说地,好不热闹。通过滑轮,他找到了人生的乐趣。(江鲍 季娜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