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14057 于 2015-11-14 16:01 编辑
一休教授回国期间的一天,我忽然接到他的电话,他计划明天来通州看望他大学的X老师,顺便安排半天时间跟我们轮滑活动一下。这消息让我一下子兴奋了起来,太好了!
这是五年后一休教授的又一次回国休假,在暂短的十余日时间里,还安排了几次跟朋友们相聚的轮滑活动。可能是到北京的第二天吧,我就在留乐园参加了徐老师发起的欢迎活动,跟一休教授酣畅淋漓地连滑带吃地欢聚了一把,余音绕梁至今未散。可惜的是,外经贸大学的轮滑活动因下雨而做罢。他回来一次不容易,探亲访友回老家,日程安排的很紧凑,我也不好意思打扰,眼见他归期将近,我总觉得只见一次面,少了点儿。没想到一休明天要来通州,真得好好谢谢一休的老师,谢谢他住在通州,给了我们这次通州聚会的机会!
一休教授博士后毕业就工作在美国,北京的朋友们是通过论坛认识了他。他在美国这个体育的国度,一直把轮滑作为第一运动,马拉松和长距离城市间的超级马拉松比赛,是他热爱的项目。他常年参加俱乐部的系统训练,轮马的一小时十分的成绩,在美国的爱好者中也是佼佼者,用我们的话说‘绝对是高手’。各种比赛他也曾数次站在领奖台上。十多年来,他常常在我们的论坛上发表文章,介绍美国轮滑的情况,介绍比赛的具体情况,介绍自己比赛的细节和体会。让我们有机会分享大洋彼岸轮马比赛的乐趣,身临其境般地对比赛中的复杂情况及处理有了了解和认识。可以说,一休的文章堪称轮马的教科书,不但精彩纷呈,且借鉴性、指导性极强,朋友们都喜欢看,都感到过瘾和受益匪浅。久而久之,一休这个网名,在北京轮滑圈儿,特别是在以中国轮滑网和北京刷盟网为交流平台的朋友中有了很好的、深刻的印象,是很熟悉的、大多数朋友都没见过面的良师益友。所以,这次一休教授回国休假,朋友圈儿沸腾了,都想见见一休教授的真身,五年前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连论坛老大风哥,这次也差点儿起驾来京。 兴奋之余,我们也有点错乱,先是廊坊的PIPI,明明是下周的活动,他确买了本周的动车票,提前了一周来到留乐园。后是七哥和红枫,也是整整提前一周来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满着校园的找一休教授。徐老师说:“你们都是怎么了?!”人家一休教授从美国来有时差,我们怎么也都整出时差来了,而且还是一个星期。呵呵。
清晨,通州的万达广场,这是我们约定的集合地点。我站在似有似无的蒙蒙细雨中等着一休教授一行。他这次回国,跟五年前一样,在托运行李有限的情况下,还带着全套的轮滑装备。跟家人亲友团聚,也特别地顾及到了跟我们这些轮滑的朋友团聚。这次,他挤时间安排了四次活动。留乐园,烟台,外经贸大学(因雨取消),还有就是通州。他的轮滑热情,实在是让人佩服,真值学习!没有热爱,就没有梦想,没有梦想,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这轮滑技术咋整都不行!N年前,在我学轮滑之初,一休教授就告诫:‘轮滑不怕没技术,就怕没热情。’
在‘太熟悉饭店’,我招待着远道而来的,我太熟悉的朋友,一休吃着太熟悉的久违的豆浆油条,在叙着友情的同时跟我们讲着活动的具体安排。通州活动他主要是看望他的大学X老师,轮滑活动压缩了规模,他曾一再叮嘱我,不要惊动朋友们。今天来参加活动的只有他,红枫,从哈尔滨专程赶来的同学滑者老鹰(网名),还有七哥。队伍十分精干,除了东道主和一休,那两个竟是去年BIC门头沟站比赛的男女冠军,可惜的是今天上午郭郭率队在鸟巢比赛,不然也是会来的。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场地超越和场地接力训练,在红枫的要求下又增加了编队滑的跟滑、加入和撤出的要领。时间是八点到十点。后来在我的近似‘耍赖’式的要求下,加长了训练时间并增加了中午的聚餐。
我们通州有着极好的轮滑环境和传统。有历史悠久的京城第一条用轮滑爱好者网名命名的‘尼古丁大街’,有紧傍京杭大运河风景优美的‘七哥马拉松路线’。今天的活动选在了运河文化广场,这里大小场地十余块,适合各种轮滑训练。我自从恋上轮马后,很久没到这里滑了。来到广场后,我发现这里增加了不少陌生的速滑的身影,仔细看还有些叔叔大爷阿姨们,发展得还真挺快,难怪有人预测,再过五年轮滑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
一休回国的这几天连续的小雨,运河广场内有了一些积水。但找一块能轮滑的地方还是很轻松的。开始我们在最大的场地中选了一小块地方,但有些干扰。后来我们又找了一个独立的,三面绿树环绕,边上还有两个木制长凳,很方便休息和放东西的场地,这场地环境真好,看着就让人心情舒畅、踏实,真好像专门为今天的活动量身订制的。一休教授的侄儿,是今天活动的全能志愿者,司机,拍照,摄影,看包,还不知在什么时候给我们准备了饮用水,工作很主动,很称职,在此顺致敬意,谢谢!
一休教授就是一休教授,不仅工作、处事严谨,玩起来也十分认真。按我的想法,今天能跟他在一起简单滑滑,聊聊天,高高兴兴地吃顿饭也就很圆满了,可他训练起来十分正规。他亲自量出一块长约二十米,宽约十米的小场地,让红枫把事先准备的平花玩家的那种彩色塑料桩摆在四个角上。之后,把我们叫在一起,认真地讲解着第一个‘训练内容’:“咱们四个排成一列,围着这个场地滑圈,慢的排在头里,七哥你先领滑。滑两圈,七哥后面的要超过他领滑,再滑两圈,七哥后面的再超越,领滑,这样类推。身体活动开了以后变五圈一超越。”我看着这个以四个桩为标志的场地,这比一般教小孩速滑的场地还小。我刷街出身,哪会滑弯道呀。看来我这个菜鸟今天还要拿自己最短的短处跟这几个高手过招儿了。难归难,我觉得这样滑能挺有意思。看着是一回事,滑着又是一回事,第一个转弯我就觉得这弯儿太急了!我得使劲儿地往里压重心,我不会弯道的倒脚,只能利用惯性才免强拐得过来。没滑几圈儿,我就挺不住了,滑出去歇了。他(她)们三个滑得很自如,高手就是高手。一休教授不时地喊着:“七哥,过来过来。你慢点儿没关系的。”我又进去强挺着跟着滑。就这样,我断断续续地滑着,歇着,被超越着,自己觉得我在这个游戏式的练习中的角色是活脱脱一个‘假想敌’,把高手和菜鸟的差距在通州父老姐妹的面前展示得那叫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技术悬殊,心情却是一样的愉快高兴。看着我努力的样子,一休教授说:“七哥,你把这个小圈儿滑好了,双推技术你就练成功一半了。这个圈儿还可以反着(顺时针方向)滑”。听到这儿,我一下子想起来N年前,我第一次遇到骑士(网名)时,他正是在反着滑小圈儿。原来高手都是这样练成的呀!
还是在这个小场地里,一休开始教我们做第二个游戏——接力的方法。依旧是那样的认真,一丝不苟。后来我发现,这个游戏式的训练,如果你认真去做,还真的很有趣,而且是其乐无穷。这个内容,这个练法,我是第一次接触,感觉它的技术含量很高。一休说,美国国家队训练就是采用这个方法,如果你把这个练习弄明白了,再看短道速滑的接力比赛,你就能看出门道了。他详细地边说边讲边示范着。接力者在跑道圈儿内什么时机启动开滑,在什么位置跟滑,在什么时机进入赛道,并保持什么样的姿势等待同伴的加力;被接力者采用怎样的方法推同伴,又以怎样的线路滑出赛道。相当的专业呀!我还是第一次接受这样的训练,真有意思,也很兴奋!
“咱们现在开始,滑三圈一次接力,这样每人休息的时间多一些,也不容易乱。七哥你先滑,咱们试试。”一休教授指导着。我琢磨着先滑这个人接力的动作比较简单,滑两圈推一下队友。我下腰进入了赛道,说实在的,别说接力,我正常滑这小圈都觉得困难,弯太小太急。但是,这无形中对我的滑行的姿态、用刃和重心向里的倾斜角度产生了严格的要求,不用别人督促,做不好,这弯儿就没法拐了。我还要给自己数着圈儿数,还要想着进出赛道的要领。真是体力、技术和智力同时训练啊!第三圈儿时还没见红枫进来,我大声问:“怎么回事,都三圈了!”“还有一圈!”滑者老鹰回答。红枫进来了,我勉强摸了她一下,第一次,没弄好这个劲儿,毫无助力可言,但也算完成了练习。红枫,老鹰在滑的时候也出现了记圈不对的情况,都觉得自己已经滑完了,怎么还有一圈儿呢?一休教授又教了我们一个简易的记圈儿方法,这是美国专业选手都在用的哦。比如五圈,记圈队员要将一只手高举过头,并张开五指,当队友滑过第一个桩时,就收起一个手指,第二圈滑过这个桩时收起两个手指,当你的手攥成拳头时,你就要起动跟滑了,下一个队友再给你记圈儿。他还说,在专业的比赛时,也时常能见到在赛道圈内的队员高举着双手记圈儿。看来这是个国际通用的记圈习惯。现在看来,全北京的爱好者里,只有我和红枫掌握了这个方法。呵呵。
逐渐地我也能比较顺利地做这个游戏了,只是我没有他们滑得快,练习时还是出了不少笑话,我常常不是推人,而是摸人家的屁股。有一次真可以算是世界级的接力训练的精典幽默了。那圈儿是该我接力,就是我择机进入赛道别人推我。笑话是这样开始的:当红枫滑过第一桩时,我开始滑起,接着我在内圈儿跟她平行滑,这一段都很正常。在滑过弯道后,我应该在红枫的前面进入赛道,她推我,给我助力。可她的速度比我快,我进赛道时却正好滑在了红枫的后面,我看着这个情况脑子有点空白,谁推谁呀?滑行时也没容多想,我就顺手又把红枫推了出去,应该说在推她的一瞬间我立马反应过来,这不对呀,应该是她推我呀!训练没受影响,继续进行着,那些围观的可能还没看出什么,可我的朋友们都前仰后合笑得不行了。当时正在录像,摄影师大笑着说:“这段儿掐了不播。”我说:“别掐,就这么播!”至今想起那个情景,我还是忍不住笑,我真佩服我自己,太有才了!
最后,在红枫和我的请求下,一休教授又实地辅导了我们的编队滑行。我们四人,滑者老鹰中速领滑,在整齐的滑行中,一休讲了跟滑的距离,插入编队的手式和礼节,编队中蹬地和收腿的注意事项。就连扶前面队员要用手背这样的细节也讲得很清楚。我忽然觉得,在滑完小圈再滑这几百米的大圈时非常轻松,再加上那些要领,感觉非常好,我觉得我都成了高手了。看着广场上那些零散滑行的人们,再看看我们的编队,我好像对一休教授和徐老师都曾经说过的,轮滑马拉松是个集体的项目,而绝不是个人项目的那句话,一下子有了领悟,有了体会,太对了!
跟着一休教授滑了一上午,使我对轮滑训练有了全新的感受,也很受启发。他的这种训练,其实很累,那天滑完后,我缓了一个星期才过劲儿。但娱乐性很强,在嬉戏中体能和技术不知不觉的都得到了提高。而通常我见过的训练,就显得枯燥点儿了。我还隐约感到,这种不同,似乎是东西方的文化和教育观念的差异在轮滑训练中的一种碰撞,是先进社会寓教于乐思想在轮滑训练场上的一种展示。这种展示像一阵春风,吹进了运河文化广场,吹进了通州,吹进了中国的首都,这才是交流,这才是大交流!真让我们耳目一新,谢谢一休教授!
短短的一上午,我观察一休教授、滑者老鹰、红枫,他们对广场上的轮滑爱好者的低调态度,对我也有一定的启示和教育。我们到广场时,已有二十几个轮滑爱好者在这里,其中有一些是玩速滑的。紧身的速滑服很漂亮,速滑鞋和头盔也很靓丽,打扮上整个一专业范儿,滑得也算不错。有几个我还似曾相识,好像是通州轮滑协会的会员。我们这几个陌生人的到来,可能使他们有了新鲜感,显得很兴奋。今天天气湿冷,开始我们谁也没露紧身的速滑服,都穿得比较保暖,显得很不专业。在我们选场地时,他们在我们面前显摆着他们的比我这个菜鸟强点儿不多的技术。我真想过去告诉他们,可别得瑟了,别给咱通州丢人了。而一休对他们却视而不见,专心地讲着,示范着。红枫和老鹰也专心地听着领悟着,一点不受干扰。我今天带来的朋友都是顶级的速滑高手啊,他(她)们只要稍快地滑两圈,在场的都得灭火。就是不滑,把三双脚形订制的高端鞋不经意地显摆一下,在场穿速滑鞋的也都得俯首称臣。这要是前几年我东盟的朋友在,早就把他们整没电了。今天,一休教授、红枫、滑者老鹰的表现,给了我一个启示:互不干扰,各玩各的。这才是轮滑高手应有的修养,也是对滑友的尊重。尊重他们的技术,尊重他们的玩法,尊重他们对轮滑的理解,尊重他们的存在。我又一次地领悟到,轮滑不仅是练技术,对人格人品也是一种历练。我为我有这样的朋友们感到幸运和骄傲,我还要努力呀!后来,在我们活动进入高潮时,这些人都成了围观者,估计后来他们也都看明白了,今天在通州运河文化广场,这几个不起眼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侠。
今天的活动整整持续了一上午,还增加了聚餐的项目,可我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当我听一休教授说,他是明天早晨的航班回美国时,从心里泛起了一种难言的留恋。。。。。。
一休教授,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