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Northshore轮滑马拉松比赛日记(3)
接下来要经过三个隧道,一直跟在队伍的后部,“宁可不拿名次,坚决不冒险”。从第三个隧道出来之后,就是一段通向5th AVE(第五大道)天桥的路,往年我总是在这段路上出其不意地从队伍最后,冲到最前面,然后尽全力滑上天桥,冲向终点,今年考虑到安全,只是象征性地从队伍后面,沿队伍左侧冲到了中部。前面到了桥上就是左转,我担心会有人突然从队伍中跳出来将我绊倒,于是追到队伍中部便插回到队伍中跟滑。一会儿,转到队伍右侧,这里通常会有比较大的空间,特别是在左转时,我可以在右侧加速。到右侧一看,这里有两个人挡着去路,根本不能加速,想再回到左侧已来不及了,此时,大家都已散开,正在加速上坡。
从比赛后知道,这一队是A1组第一队,想在Northshore中拿到年龄组名次的人基本上都在这里了,无论从体力,技术都很接近专业队(从比赛后的数据可以看到这一点),而这是最后的一个小上坡,在此之后大约400米就是终点,这个坡是显示自己体能的最后机会,大家都在做最后一搏。由于前面的两个人挡着去路,很难加速,眼看着很多人从身边加速冲上了天桥,很着急,找好机会,绕过前面的两个人,冲向天桥…,还差大约10米到天桥顶,感觉没劲了,挣扎着上了天桥,左转是一下坡,看着前面不远处上坡时有两个人,刚才上坡时曾超过我,心里暗想:“一定要利用下坡追上他们!”于是借着下坡开始用力加速,到达坡底之前,超过了其中的一个人。坡底是一个向左急转(略小于90度),大部分人在这里要减速转弯,而我在却是用力加速。曾在室内练过六个冬天,高速时弯道加速还是有十二成的把握,绝对不是冒险。出了弯道后,速度提高了很多,只用了不到三秒,就超过了第二个人。接下来是一段大约100米长的直道,尽头是左转弯道,我能看到前面一些人已在下一个弯道处,不远处,还有一个人也在加速。于是想再加速看是否能再追上前面的这个人。一心加速,转过最后一个弯道,看到了终点的大门,经过刚才的加速,前面的那个人只有离我只有大约30米了,用力摆臂加速…,很多人在鼓掌,大喇叭里在广播着正在冲刺的人的名子,根本听不清…,离终点大门只有几米了,前面的那个人跨过了终点,大约1秒之后,我也跨过终点线,按停了GPS:1小时33分20秒。
交回计时芯片,去取行李,见到了Brain,他在我第二次摔之前,他就一直在队伍的前几位,一直保持到最后,比我提前大约十几秒过终点,这是几年来他第一次在比赛中比我先过终点。换上衣服,背着轮滑包准备回去看看其它队友的情况,Bob,Tom G及Tom S情况如何呢?在走回终点的路,看到了一个人坐在轮椅上,脸上正在流血,一位场上服务人员正用轮椅推着他向医疗点走,后来听说这个人就是A1组第一队的,至于什么时候受的伤,不清楚,中途好象是听到过后面有人摔倒,不知道是否是这个人。总之,看了揪心,希望不是重伤。
等了好长一会儿,看到了Tom G,正要去取行李,我问了一下Bob及Tom S的情况,据说Bob也摔了但基本没有问题,是在Tom G前面完成的。Tom S手指甲摔了,正在医疗点处理伤口。
我们是开Tom S的车来的,Tom S第二天下午(即周日)晚些时候家里还有事,因此,我们计划比赛完之后,吃了中午饭就返程。去年是这样做的,今年也计划这样做,也就是说,比赛后当天可以开6个小时,中途晚上睡一觉,第二天再开5个小时,就可能轻松到家。比赛当天,吃中午饭前,估计比赛结果出来了,我们回到终点的大厅里看结果,发现Bob拿了年龄组的第三,果真比Tom G还快,宝刀不老啊;Brian总排名第7名,拿到他的年龄组第二;我总排名第17名,竟然是年龄组第一,真是出人意料,我怀疑他们是否搞错了,在Northshore的比赛中,我从来就没想过会拿到年龄组的第一名,因为我的这个组的人数很多,有很多快手都在这个组。2006年我所在的组有250多人,那时,只给前10名发奖牌,我离前10名远着去了,没戏;大约到了2011年,总算是进了前10名,但那年变成只给前5名发奖牌,我还是没戏;去年(2012年),我所在的组人数有所下降,113人,我意外地拿了第四名,但当时我不相信是真的,发奖之前就上路回家了,后来是Tom G代我领的。于是我在去年的比赛日记中预言:“我与Northshore的奖台无缘”,从今年的情况看,我的预测有可能不准。今年只给年龄组前三名发奖,我的年龄组估计还是100人上下(实际上是97个人),我在比赛中摔了两次,特别第二次摔,摔掉了我的士气,怎么可能是第一名呢?仔细看排在我前面的人的年龄,的确没有其他人在我的年龄组内,但我还是不相信这是事实。“要不要象去年一样吃完中午饭就开车往回赶?”成了我们的讨论话题,从去年的情况看,奖是按贴出来的成绩发的,无论比赛后名次是否有变动(例如有些人的计时芯片不工作,当时没有成绩),因此我们断定下午Bob, Brian和我会上奖台上。如果真是拿了前三名,又不去领奖,组织者会不会认为我们有意见呢? Tom S建议今年领完奖再走,无论是否有我们的奖牌。
记不清这是那个组了,喜欢他们的手势,所以入选
发奖仪式是下午4点,在终点附近的一个大的餐馆里,有一个很大的舞台。这个比赛中,有一部分人是跑步,先给跑步的人发奖,然后是半马拉松,最后才是全马拉松。在这里遇到了两位朋友,一位是Li Shu,去年我在比赛日记中提到的那个北京来的医学方面的专家,这次他7岁的儿子以59分钟的成绩,滑完了半马拉松,今年是顶风滑行,他的成绩竟然比去年的顺风滑行快了2分钟,年轻人,三日不见,刮目相看,7岁能滑出成年人的成绩,再过10年,肯定是专业组啊,天生我才,必成大器。第二个好朋友是从华盛顿DC来的Jim,今年78岁,顶风滑完全马拉松,2小时30分,拿了所在年龄组的第二名。Jim在2010年,曾高调宣布因年事已高,退出轮滑活动,不再参加比赛,转练网球。三年之后,不知道为什么又突然回来比赛,让我倍感意外。
右边是Herb,加拿大来的
发奖仪式比较长,中间去洗手间时,遇到了一位A1组第一队的当地人,30多岁,后来我看到他拿了30岁组的第一名,总排名前12,闲聊中,他认出了我:“你就是那个摔了两次,没受伤的人”。上去领奖时,右边的第二名在耳边说:“我认识你,你在比赛中摔了好几次”,从台上走下来往回走的时候,有一个陌生人上来跟我屋手:“你摔了两次,竟然拿了第一名,祝贺你,你受伤了吗?”我让他看了看手,肘及膝,表明没事,他说:“真是奇迹啊!”
意外的年龄组第一名 发奖仪式之后
我也觉得是奇迹,不是因为我拿了年龄组第一名,而是因为一个比赛中摔了两次,而且两次都没有受伤。在这种大型比赛中,这真算是小概率事件,非常幸运,回头想想,一是因为风大,速度慢,第二是A组分成了A1及A2小组,如果仍然象去年那个A组一个大组,疯狂地你追我赶,几乎肯定要绊倒后来的人,有可能会被压伤,第三是因为吸取了2008年摔伤的经历,第一时间爬了起来,没有掉队。
已连续几年不摔了,为什么这次会连摔两次呢?
当时发生的太快,根本记不清原因。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被人从后面绊了或是有东西瞬间挤在两个轮子之间,这种可能性会有,10英里之后,Brian在我身后滑时,曾差一点被他绊到,情况与第一次摔倒时很类似,即右脚被短时间卡住,幸运的是当时已经很小心,没有摔。但一次比赛中发生两三次被绊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第二种可能是膝盖力量瞬间受到干扰,我认为脚到位了,但实际上没有到位,从两次摔都是因为右脚被绊或不到位的情况来看,很有可能是我右膝盖那天有点问题。比赛前一周,我曾去Ohio参加过一个半马拉松比赛,滑上大坡。那天早上,忙着给比赛帮忙,没时间热身,滑完那个比赛后,我总感觉右膝盖会随机的痛一下,但马上就好了。这种情况到Northshore比赛前热身时,仍然存在,右腿在向左前抬起时,有吃力感,但可以很好的控制,不影响滑行,这点在比赛前的训练中已得到验证。很有可能在比赛中,出现了这种短时间的痛感,引起右脚前引不到位。比赛后在回家的车上仍能感到脚向左前方抬起时有吃力感,第二天下午回到家后,做了些体力活,这种不适感完全消失了。
Northshore 每年都要将最前面的一些人移到专业组去,一旦进入专业组,就象打入地狱,别想再回业余组。今年不小心(我一直以为我在第二队)跟着第一队滑进到了终点,希望明年不要被踢到专业组去。
提供一些有关本次比赛的数据:专业组人数约120人;业余组大约1100人上下; 加上半马拉松的120人,总计1200到1300人。专业组第一名的成绩:1小时16分,看来顶风大家都慢了大约15分钟,正常情况下,专业组应该在1小时零几分。Northshore的比赛人数在不断下降,从2006年的四千人降到今年的一千多人,可以看出轮滑在美国正在走下坡路,这并不表明轮滑变得不受欢迎,相信这种情况在其它的运动中也存在,即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少。我估计这与美国的经济不景气有关。当大家都在为生计而奔波的时候,很难有闲心,闲钱及闲时间出来比赛。比赛前,公司里的项目正到关键时刻,按理说周末要加班,公司主管知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比赛,免强批准周五一天假。周六,周日是我自己的时间,自己说了算。
从网上公布的一些调查信息来看,轮滑仍是大家喜欢的运动之一,特别是小孩,几乎每个小孩都想试一下轮滑。我女儿两岁半时开始学轮滑,今年快五岁了,已滑得有点模样,今年夏天开始,她的同龄小伙发现她会轮滑,都要学轮滑,短短的四个月,发展成8个小孩的小轮滑队,每周一次训练课,热火朝天,明年 春天的“小孩轮滑启动班” 会有更多的小孩加入,明年的现在这个小轮滑队规模会更大。“轮滑=快乐”,这就是孩子们用行动向大人传递的信息。
最后,希望那些在比赛中受伤的人早日恢复,希望2014年比赛办得更好,希望在明年的比赛中看到徐老师的队伍!让轮滑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让轮滑成为我们的休闲及旅游格调!让轮滑为我们带来健康与欢乐!
(下接第4部分,照片)
|